【新京报】让儿童在艺术中发现真、善、美

| | 分类: 媒体报道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曾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立足点重在让儿童获取“美的态度”,学会观照生活,以实现美的人生。若干年后,也许学校里学来的艺术技能都已忘得一干二净,但还能保持着美的意识、美的经验和美的理想。


  书法 美育要超越技术层面


  目前,书法课还不是所有中小学必设课程。而在清华附小,书法课程已在学校开设了三四年时间,现在每个班每周都会有一节35分钟的书法课。


  不过,在清华附小美术兼书法教师聂焱看来,教孩子“写字”,仅仅是书法课的次要目的,让学生借助书法课感受什么是美,由此激发对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更深地探索,才是第一位的。


  清华附小的书法课,并不单单只是“书法”,而是一次又一次尝试与其他艺术课程的融合。清华附小艺术组组长吴跃猛说,寻找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之间共通的审美要素,让学生体味到艺术间相互融通的联系,就是课程探索的方向之一。


  因此,清华附小提倡整合,将书法、美术、音乐都归为“审美与艺术”的课程板块,教学过程中既保持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素养,同时借助整合获得丰富的体验。清华附小音乐老师李宝仓与书法老师贺军峰就合作探索了一节音乐书法整合课。“音乐有节奏和强弱,书法里也有急缓与收放,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李宝仓说,自己与贺军峰决定大胆尝试一次,书法老师在台上演示书写每一种笔画的同时,由音乐老师依据书写力度的特点,为每一种笔画配上一段旋律,以便使学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不仅用眼睛,而且用耳朵,乃至用心灵,感受书法之美。


  聂焱认为,情感的陶冶应该是美育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技能传授。美术教育中的美感培养十分重要,首先要使得孩子们能辨别什么是美,然后才是如何表现美。


  美术 让美育打开创造的阀门


  基于教材但不受教材的拘泥,适当调整学习内容,放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部分,以便使课程主题更为鲜明地呈现,让学生深刻体会学有所获——这种在国家基础课程上的进一步优化的美术课,也受到不少学生欢迎。


  张婷婷是去年才进入清华附小的美术老师。在接触教材的半年时间中,她发现美术课本中有大量的欣赏内容,如果可以在欣赏、点评的同时,适当增加可让孩子“动手”的教学环节,可能会使得孩子对美的感悟更为深刻,也更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


  3月16日,三年级(4)班的一节美术课上,重点了解《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张婷婷就进行了这种尝试。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位野兽派灵魂人物的理解,张婷婷这节课的后半段安排了学生“动手”的环节——用剪纸“绘”出一张图画,表现幸福、平静、悲伤、热闹等内心感受,而这种剪纸不需要学生提前在纸上绘制任何图案,只需信手剪来即可。


  在剪纸开始前,张婷婷先简要介绍了画家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们欣赏了画家不同时期的几幅代表作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热烈、冰凉、抑郁、热闹……同时说出对画家创作风格的体悟:大胆、抽象、夸张、震惊……


  在随后15分钟的剪纸活动中,学生们借助老师提供的少量素材,自由创作剪纸。海底世界的热闹、战争的悲伤等等都出现在学生的剪纸作品里。


  美术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在附小校园,窗台、墙壁、书架……教室内外处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手工、画作、剪纸、书法。


  在清华附小,美术给了孩子们更为充分表达的窗口,让他们可以尽情挥洒。


  音乐 美育锤炼人格培养


  在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1”,每个学生每周除了有一节音乐、一节美术以及一节书法课外,还有一节长达一小时的“大课”,学生可以利用大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门类。


  如果说每周3节35分钟的小课时是让学生对美有初步体验;那么大课时则是鼓励孩子寻找兴趣。而在此基础上,清华附小丰富的“X”课程,以及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学生社团,则是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某一个兴趣坚持培养下去,并为之创造一个同伴间相互激励的学习环境,让兴趣能开花结果。


  3月18日下午,清华附小的二胡“X”课程时间,外聘教师魏虹早早来到音乐教室,一边调试乐器,一边等待二胡班的学员。


  魏虹说,“X”课程所有学琴的孩子,初进班时都是零基础,“只要唱歌不跑调,基本没什么其他要求。”老师要从二胡的构造开始讲起,指导孩子先能拉出声音,再到能拉出音调,再到能演奏一段旋律……


  对于多数零基础的孩子,每周的“X”课程是他们学习乐器的主要时间。虽说每周学习时间短暂,但只要能够一直坚持,多数孩子都会有巨大收获,很多最后被吸收到学校金帆民乐团的孩子就是如此。


  六年级学生仇思琪和程熙玥,是清华附小金帆民乐团的两个小干部,私下也是好朋友。从二年级开始,她们参加了唢呐兴趣班。


  在五年学唢呐的过程中,动摇也是难免的。随着课业的增加,以及乐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瓶颈,不少人会选择放弃,或者转学其他类别。


  而另一种动摇,则来自好朋友的离开带来的影响。程熙玥说,四年级前后,自己最好的朋友离开了乐团,让她一度也有了放弃的想法。在母亲的鼓励下,她咬牙坚持下来,而且幸运地在乐团里找到了新的好友。


  清华附小艺术组组长吴跃猛一直负责清华附小金帆民乐团的指导。他说,金帆艺术团的很多孩子,综合协调能力非常强,这与乐团在日常的锻炼关系密切。参与乐团的训练,需要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做好时间安排;协调乐团不同年级成员间的各种事务,需要他们的沟通能力;乐团的表演本身就是一项需要高度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业余时间学生还要练习修理乐器,这其中充满了互帮互助。


  在吴跃猛看来,当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上升为一种兴趣的培养以及技能的习得上时,其过程中往往都会贯穿着对学生个人品格的锤炼、习惯的养成、情商的提升、合作能力的锻炼、精力与时间的协调掌控……艺术的学习过程,既是一次学生个性发展的旅程,也是一段学生人格培养历程。


  百年大事


  >1978年


  清华附小音乐组老师编写了清华附小五线谱过渡教材,并在全校进行了五线谱实验教学。成为全市最早开展五线谱教学的学校。


  >1984年


  北京市少先队开展百千万活动,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璐带领的世界语小组获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举办的创造杯奖,及区优秀课外小组奖。随后,王璐带领世界语小组成员赴日本访问,这是改革开放后,清华附小老师与学生第一次出国交流。


  >1993年


  清华附小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合唱节,与台北华新合唱团及中央乐团女子合唱团同台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之后,通过合唱交友与新加坡南洋小学建立了友谊校,互相学习交流。


  >待续


  ■ 百年畅想


  个性发展诠释“百年童心”


  在海淀区艺术节比赛活动中,清华附小四(4)班参加的同学之多,参加的项目之广,令人惊叹,从民乐、声乐到绘画、舞蹈朗诵应有尽有!


  班主任何老师对“百年童心”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认为,童心教育就是要顺着学生的心性发展,因材施教,私人定制,针对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让学生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方不辜负那颗不忘本初的童心。


  在四(4)班,有Q版“黄健翔”杨朴,有帅得没朋友的大提琴手唐凯文、张竞博,有会烘焙的巧手许岚暄,有“高科男”胡育诚,有爱画心中“乌托邦国”的罗昊林和能复现北京地铁线路的顾子豪,有高冷的“芭蕾天鹅”阮逸兰,有爱鼓捣的发明家梁时雨,有“独孤求败”的小楷高手张济楷,还有文艺范儿的张睿楠……各样“奇葩”朝着自己的样子生长。


  而且,四(4)班不仅是每一个同学获得个性发展,每一个小团队也在发展,更以一个班集体的姿态在发挥。在戏剧节展演中的音乐剧《猫》里,同学们各尽其才,从剧本改编、排练摄像到化妆、服装,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反响空前。


  ■ 专家说法


  儿童艺术教育要回归人文


  ●梁建敏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常务理事


  儿童艺术教育是养育人格、塑造灵魂、陶冶品性的教育,其永恒价值应该是追求与传递真、善、美。艺术教育要引导少年儿童,经过眼中的观察、胸中的孕育、手中的再现,创作出真性情的作品,启迪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孵化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


  儿童艺术教育中,不应是单纯只讲“技术”,而应该注重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实现与其他的学科融合,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以促进人全面的发展。最好的做法是要把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大的文化内涵、习惯的养成等各方面结合起来。


  回归人文的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面向全体、注重实践、显示文化内涵的传承、培养创造精神。


  D06-D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D06-D07版摄影/(除署名外)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下期预告 敬请关注下期“中国现代小学百年”系列报道之1+X课程·英语(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