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冰球少年

| | 分类: 媒体报道
        本报记者 贾晓燕/文  饶强/摄

        “快起床,打冰球去喽……”清晨5时,清华附小一年级学生刘昊鑫被爸爸唤醒,一骨碌翻身坐起。换作平时,且耍赖呢,可一说打冰球,只有7岁的他立马儿来了精神!

        初春的周末,乍暖还寒。清晨6时,整个城市都在睡懒觉,刘昊鑫和他的小伙伴们却早已穿好冰鞋,戴好护具,手持冰球杆,在顺义区浩泰冰场一圈一圈开始热身。

        他们是清华附小冰球队队员,一群执著的冰球少年。

        刘昊鑫打冰球是老爸一手促成的。3岁半那年,因为总是淘气出格儿,老爸就把他带到了家附近的冰场学滑冰,理由是:放进操场眨眼就找不着人影儿,好歹冰场是圈着的,而且有教练,再淘气也跑不出那块“高粱地儿”。

        蹬冰、正滑、倒滑……小昊鑫学得出奇的快。休息的时候,他看隔壁冰场有教练在教冰球,便跑过去,围着冰球杆转来转去。教练顺手拿给他玩,不料,这一玩竟好几年没撒手,还玩出了彩儿。

        现如今,小小年纪的他既是自己所在冰球俱乐部的主力中锋,也是清华附小冰球队的一员大将。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开赛以来,他已经打进了71个球,高居俱乐部射手榜榜首。

        在清华附小冰球队,有30多个像刘昊鑫这样热爱冰球运动的孩子。这所有着62年冰球传统的学校,希望能培养出一拨又一拨的冰球少年,把这项体育运动发扬光大。

        今年10岁的队员王浩宇是因为“护具像变形金刚”而爱上冰球的。5年前,曾当过运动员的爸爸力主他加入俱乐部打冰球,懵懵懂懂的他从那时起开启了自己的冰球生涯。

        除每周一外,王浩宇天天都有训练,时不常还要参加各种赛事。妈妈郑亚华成了他的专职司机,每天开车带他在家、学校、冰场间奔波,吃饭和写作业都是在汽车上完成的。碰上周末打比赛,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夜里回到家,娘俩儿累得连话都懒得说。可是第二天,郑亚华又早早地做好儿子爱吃的肥牛饭,带着“满血复活”的儿子参加训练去了。

        去年在香港参加亚洲少儿冰球锦标赛,王浩宇在激烈的拼抢中,身体横着撞向了球门杆,1分多钟都没能站起来。裁判吹停后,有人将小浩宇扶下场休息,谁知,仅仅过了半分钟,他又挥舞着球杆,重新上场比赛了……

        “打冰球后,儿子表现出来的坚毅令我这个做母亲的都感到惊讶。”郑亚华感慨。

        和足球、篮球、排球这些运动相比,冰球算不上普及,尤其是训练场馆建得太少,还多分布在郊区,另外,购买球杆和护具动辄数千元的成本也很高。

        所幸,清华附小冰球队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自购装备,还积极联系,使得球队在海淀和顺义找到了三处相对固定的训练场地。场地紧俏,球队通常只能预约到清晨6点至7点半这样的非黄金时间段,家长和孩子们也从不言辛苦。

        有人说,冰球是一种在冲撞中成长的运动,只适合男孩子,今年8岁的女生宋若嘉却不信这个邪。2013年9月球队在全校招募队员时,这个小姑娘独自跑去办公室找体育老师何宇畅:“我想报名打冰球,可以吗?”看着她瘦弱的模样,何宇畅留了个活话儿:“试试吧!”

        50米跑、400米跑、立定跳远……小姑娘项项优秀的测试结果令何宇畅刮目相看。那天过后,宋若嘉成了学校冰球队里惟一的女生。

        几乎每天,宋若嘉都要在俱乐部练球,周末再参加校队合练,小姑娘从不喊累。有好几次,冰球打在她的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她也不吭声。妈妈王晖看着心疼,却很欣慰:“自从打了冰球,孩子有了团体意识、拼搏意识,做事也更加积极了。”

        冰场上,经过短暂的休息,孩子们又投入热火朝天的训练了……他们有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