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公寓附小校友《拾散共语》文集发布

| | 分类: 工作活动


  【74届吴鸿、73届张建撰稿】 今年5月2日,对十三公寓的清华附小校友和发小们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划和辛勤编辑,一本以温故知新的微信群聊为主要内容,配上黑白老照片,以十三公寓的谐音《拾散共语》为题的文集,在清华园发布。

  “十三公寓”群是个跨年级校友群,从海内外赶来参加《拾散共语》发布的校友有:当年的赤脚医生杨锐;去延安插队的最后一批知青,目前在那里义务支教的美籍华人俞捷;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吴一楠、吴一枫兄弟,从美国专程赶回来的张凡、张华和俞宏;还有67届校友吴玮、虞忻平、冬晓园、沈久沄;68届校友张军、吴鹏、齐悦;69届校友虞忻虹、冯珞、汪荣敏;72届校友祁邵峰、马小莹、穆建成;73届校友法国建筑师齐欣、英国建筑师余梅、冯珂和张建;74届校友吴鸿、周国京;75届校友齐欢、汪荣菊、冬宇辉、杨颖;76届校友林容等。

  群聊的内容有不同年龄发小的依稀记忆,也有附小生活的印记故事。有追思,有回忆,有抒怀,有感悟;形式上有短文,有诗歌,有跟帖,肯定也少不了插科打诨、偷笑揶揄、起哄架秧子。要知道,这里有鼎大名声的建筑师,有举办过个人画展的艺术家,有举办过音乐会的歌唱家,有通晓文史经哲、笑谈人生的教授、学者,有桃李满天下的文化宫老师。他们从清华出发,经延庆、奔延安、下香港、绕伦敦、转美国、过日本、回北京,他们虽然是各路高手,平时却从不张扬,只是在群里随意冒出一段,就够你乐几天的。

  “十三公寓”群里,多数是原创的段子,是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今年开春儿的时候,不知是谁忽然喊了一句“干嘛不把这些文字攒成一集,载入‘史册’呢?”。此话一出,世界动起来了,国际编委会马上成立,并把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派汤念红,香港选余梅,波士顿点张凡,纽约推周小英和吴燕,她们负责文字关联筛选、黑白照片选辑、文集编篡;印刷、发布在清华园,封面设计由法国建筑师齐欣担当,发布活动由清华计算机系的冯珂操心,新、老照片由中石油的张建搜集准备。

  似乎所有民间故事集里,最让孩子们难忘的都是老奶奶们。周小英写周奶奶劝学,张凡写吴阿姨宠爱,胡永林写毛奶奶亲切,齐悦写齐奶奶的尺牍,汤念红写汤奶奶乘凉,冬晓圆写冬奶奶做饭,提起张建家张奶奶,就是下雨前招呼全楼人收衣服,过节了通知大家“(食堂)卖米饭,不要米票!”……

  吴玮攒的故事有料有趣。里边儿有吴一楠、虞忻平、林宏、冯珞、汤念红;有大公鸡、象牙便、“人肉”丸子、挑鸡蛋;记述见到周总理的金色时光,还有亲身体验几次历险。杨锐写到颐和园摸虾偷桃,齐欣写附小宣传队,吴鹏写附小营火晚会,俞宏写一年级当“小豆包”的感受,张建说小学的田字格本儿,虞忻虹想起了附小大柳树,……,这么捋下去就没完了。

  参天大树当然宏伟,但既然清华对我们来说不是大学而是大园子,那我们这些轻枝蔓叶下的闲花野草、散叶游藤散发出的淡淡幽香与灵气,可能正是二校门儿上那个浑圆的“園”字最好的注解。

  这就是为什么在形容编纂过程的时候,余梅说有意思,周小英说痛快,张凡道过瘾,汤念红用绝妙,吴燕只有陶醉……,不找词儿了。

  网络社区讲的是群言短语,无头无序,什么都散在内存里。可在这个群里,有建筑师、艺术家、音乐家、IT精英、高级工程师和学者,他们平日在用生命追求流动中的美丽定格和定格后的曼妙流动,而今他们共同推出了落在纸面上的《拾散共语》文集。十三公寓微信群里59人将人手一本儿,文集内有签名页,印有所有人的名字,参会者已经在每一本文集上签字,建筑师有创意地约定大家,看谁能征集到所有人的签名。

  文集发布会大家济济一堂,由出任清华无线电系毕业30年纪念会主持的张华主持,由余梅介绍了纽约编辑组的工作花絮,根据文集的人物线索和文集附照,大家各自上台叙旧问安,铺展思绪,让文集拓张成一个温暖融融、欢歌笑语的空间。会后当年发小一起返回十三公寓看望唯一仍在居住的老邻居,并合影留念。

  现在,《拾散共语》文集肯定被放在书架、写字台、床头柜或是其它什么在人静下来的时候随手可及的地方,常常陪着这些从清华园出发的清华附小校友们、发小们的思绪漂到遥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