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小足球踢出大健康——清华附小形成浓厚足球特色氛围

| | 分类: 媒体报道

        本报北京12月7日讯(记者 施剑松)在最近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均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全校小胖墩、小眼镜基本消失。这个喜人的变化源于学校长期将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核心课程开展,形成了富有清华附小特色的校园足球氛围。校园小小足球,踢出了孩子们的大健康。

        在清华附小,学生每周有5节体育课,其中3节用于国家体育课程,1节是学生根据兴趣自选的体育课程,还有1节是专门的校园足球课。很多学生为了能早到学校多踢一会儿足球,参加晨练微课堂,早早起床到校,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慢慢养成。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们身上发生的有益变化不仅于此。高质量的训练和良好的作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吃饭香,课堂上坐得住、学得好,相互之间也更加合得来。

        清华附小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校园足球发展五年规划。从校园足球的定位、课程设置、教练配备等方面,规划设计学校校园足球发展。目前全校校园足球活动形成了三级体系:立足课堂教学,重基础;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提兴趣;建立足球社团,强技能。学校建立了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制度,采取专项比赛与团队比赛相结合的方式,一至六年级全部进行联赛。

        目前,清华附小有4名足球专业教师和4名兼职足球教练员,全部取得了亚足联C、D级教练员资格。其中2人为专业队足球退役运动员,4人为体育院校足球专业毕业。学校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素梅博士等各级各类专家担任学校体育课程指导专家,使体育教师团队专业素养显著提升。

        依托清华大学丰富的体育运动资源,清华附小还积极争取大学体育部支持,著名足球国际裁判孙葆洁亲自来学校与同学交流足球,并执裁学生的比赛。在学校校园足球的带动下,很多家长担当班级足球教练或裁判。同时,学校的足球场地在周末免费开放,供学生和家长开展足球活动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