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记忆——附小点滴回忆----马向红(马丽)(清华附小1966届三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我是1960年入学,1966年毕业。在清华附小的学习,是我一生最完整的一段学习经历。可以说,这6年,对我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学到的东西,使我终生受益。时值附小建校100周年,我把记忆中的点滴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附小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快乐。
  一、入学
  1960年的一天,幼儿园老师说,我们要上学了,被念到名字的小朋友站到老师右手边的墙根下面。于是,老师念一个人名,那个小朋友就走过去站在墙根下。我也在被念到的行列里,心里美滋滋的。突然,没被念到的那堆儿里传出哭声。一个男孩儿边哭边说,他也要上学。老师说他年纪差得太多了,不行。他还是哭,反复说要上学。老师就真同意了,也让他站到了我们这边。然后,老师带着我们到清华附小考试。进了大门,左右两边是两溜平房。我们往左边拐,站在教室门外等,觉得教室里充满了神秘,不知道进去的同学是怎样考试的。轮到我,小心翼翼地走进门,一位老师和蔼地说,过来看看这些玩具。我走过去,看到一面玻璃板下压着很多一样大小的玩具。老师问我最喜欢什么,我看到花皮球挺好看的,就指着皮球说我喜欢这个皮球。老师说,真好,多拍皮球可以变得更聪明。后来又问了我一些什么问题我都忘记了。反正心里很轻松,很高兴地就考完出来了。当大家都进了一遍教室后,幼儿园老师就带我们离开附小回去了,等通知就可以上学啦。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有人敲我家门。我和妈妈开门一看,是一位慈祥的中年女人笑盈盈地站在门口。她说她是附小的潘老师,来家访了。然后她把手放在我头上说,这是马丽吧,看这大眼睛就看出很聪明啊!头发这么多,这么黑,身体一定也很好!妈妈当时说什么,我不记得,只记得我听了潘老师的话,心里特别高兴,也立刻喜欢上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这位老师的名字叫潘瑾茹。从那天开始,我就幸运地成了潘老师班里的一员。她教了我4年,影响了我一生。
  二、潘瑾茹老师
  那时的我每天都盼着上学校,因为在学校的生活非常丰富,非常快乐。尤其是每天都想见到我的班主任潘瑾茹老师。潘老师微卷的头发每天都梳得一丝不乱,朴素高领的中式服装平平整整,走路端正挺直。进教室时,手里总是抱着作业本或是两三本她自己上课用的书(我一直觉得老师除了那本和我们一样的书之外的另外两本很神秘,总想看看里面写的是什么。现在想可能是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潘老师有一种力量,她一进教室,我就感觉特别踏实和安全。她的眼睛好像能洞察一切,有时眼神是冷静严肃的,有时是慈祥和善的,有时是赞许满意的。她从不大声嚷嚷,但有震慑的威严;她从不大声说笑,特别和蔼可亲。她讲课非常严谨,上课就是上课,绝不在上课时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更没有罗嗦的废话。她讲的拼音,讲的笔顺,讲的“的、地、得”,讲的每词每句都那么清楚明白,易懂易记(潘老师教的笔顺歌我现在还会唱)。我们那时在附小打下的语言基础可以说在同龄人中是最好的(因为后来发现在我周围这个年纪的人,很多都不会汉语拼音)。潘老师的板书总是整齐利索、清清楚楚。她要求我们的作业也像老师黑板写的那样,清楚干净。我爱听潘老师讲课,眼睛总是随着她的移动而移动。为此,老师还表扬过我,说看我的眼睛就知道在认真听课,还让别的同学向我学习。在我后来的学习中,一直保持老师认可的这个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使我获益匪浅。直到现在我上了老年摄影班,在听课的时候我还会想起潘老师,是她培养了我聚精会神、认真听讲、学习上要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潘老师主要教语文课。她讲的赵一曼,受尽日寇折磨宁死不屈;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叶挺,一身傲骨,不向敌人低下高贵的头;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和敌人周旋。这些课文和诗歌经过潘老师生动的讲解和描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些有傲骨、有气节、有奉献、有智慧的英雄们的事迹,教育着我,鼓舞着我,也激励着我。做人就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为了理想,为了民族,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准备搞一个和海军叔叔联欢的活动,来庆祝“六一”儿童节。所以在节前,我们每天课间都练习集体舞。好像一共有4支舞曲,有的节奏很快。那时,潘老师大概50岁左右,头发也花白了,但每次都和我们一起跳。她排在同学们队伍里,一点儿也不像我在别处见到的有白头发的人那样老态龙钟、动作迟缓。她脸上漾着欢快的笑容,轮流和同学们拉手跳。每次轮到我拉到潘老师的手,我都特别高兴。潘老师那会儿穿一条墨绿色大裙子,裙子底边有一圈暗金黄色的大鲤鱼,特别好看。我真想让潘老师老牵着我的手一直跳下去,那该多美呀。许多年后,在潘老师95岁那年,我们几个同学去看望她,说送老师什么礼物呢,就想起当年潘老师穿的那条裙子的色调,按照我印象中的那种墨绿色和暗金黄色给我敬佩的潘老师买了一条披肩。我想老师一定喜欢。帮老师把披肩披在身上,我真想拉着她的手再跳起当年集体舞的旋律。
  1972年我进入北京师范学院,我想,我毕业后当老师就要当潘老师那样的老师。做一个高贵不俗的、有责任感的、知识渊博的、严谨宽厚的、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为培养祖国未来的人才奉献自己的一生。
  潘老师是我人生的启蒙,是我职业的榜样。潘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三、体育
  我印象中的附小特别重视体育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马约翰老师一身白色运动服站在操场领操台上,精神抖擞地举着手臂大声地呼喊:“锻炼!锻炼!锻炼!”以至于我们一帮小伙伴在放学路上,经常模仿马约翰老师那个经典动作,喊着“锻炼,锻炼,锻炼”。附小的校园里有乒乓球台、转伞、转梯、双杠、单杠、滑梯、秋千等玩具,操场上有平衡木、沙坑、爬梯等设施。课间和放学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活动,校园内外热闹极了。
  体育课的内容涉及田径跑跳投和游戏。关培超和关永长老师(大关和小关)都教过我们,他们教我们跑步,怎样迈腿,怎样摆臂;教跳远,怎样量步子,怎样起跳、收腹、收腿、落地;教跳高,教投垒球、手榴弹,教跳马,教游泳……
  可以说,我会的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小学老师教的。我身边这个年纪的人,没有几个小学上过游泳课、乒乓球课的。我在大学时参加了校乒乓球队,参加游泳比赛,都是靠了附小打下的基础。
  那时,附小的大操场正中间有一棵特别大的树。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合围过来。树冠更是可观,在它的下面有足够容纳几十人的大树荫。夏天体育课上,关老师经常带我们在树荫下做游戏:老鹰捉小鸡,“我们要求一位人”(游戏的名字),丢手绢,猜果子名,等等等等。我们开心地笑啊、跳啊。50多年过去了,那欢快的场景依然清晰地留在我脑海中。
  我上小学前,身体特别弱,经常生病咳嗽。经过小学6年不断的锻炼,我的体质增强了,身体变得健康,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活泼。感谢附小锻炼了我强健的身体,使我能够应付后来艰苦的劳动和紧张的工作。
  四、卫生和健康
  附小重视卫生和健康。除了体育课之外,在日常管理中,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每天早晨,各班门口都有值日生负责检查三友:口罩、手绢、带水杯套的水杯。每周一早晨值日生进班,逐个检查同学们的头发、脖子、耳朵、指甲。要求喝水用自己的水碗,饭前便后洗手,至少每周洗澡一次。养成了我们爱清洁的好习惯。
  五年级的时候,学校根据每个人的身高调整桌椅。我的个子矮,记得老师量完我的身高后,在纸上写了数字。过了几天,来了工人师傅,在我的椅子下面钉了两排木板,木板前段上面安装了一块木板作为踏脚板。我坐上改造过的椅子看黑板更方便,眼睛与桌面的距离也合适了。其他同学也都按身高调整了座椅。老师说,眼睛对我们很重要,以后为祖国服务,没有好的视力是不行的。那会儿,附小就已经开始做眼保健操了。一共8节,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全校通过每班的播音喇叭放眼保健操的广播,两个值日生站在讲台上做示范,同学们在座位上安静地、一丝不苟地做每节操。老师在行间轻轻地走,看谁的动作不准确就轻声地提醒,教他应该怎样做。那情景至今依然清晰地在眼前显现: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在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身上,温暖着我们平静幸福的心。
  学校还强调保证学生的睡眠。我记得家庭作业从来都不是我的负担。基本放学回家后,晚饭前就可以完成家庭作业,晚上八点半左右就睡觉了。夏天的中午,我们经常带饭在学校吃。饭后老师看着我们趴在桌子上午睡,休息,以保证下午能精神地听课。在放暑假时,学校也通过片网,检查每个学生的午睡情况。
  附小让我感受到学校对孩子健康的重视和关心,享受到学校对我们健康所做的具体、切实可行的服务,同时让我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没有健康的身体,长大就不能更好地为祖国效力,也没有幸福的生活。
  五、课外
  课外活动是生动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的。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活动安排。我参加过自然小组。在组里老师讲一些自然现象,还带我们用旧瓶子、木炭、沙子等东西做水的过滤器。我还参加过编织组、乒乓球组……每个同学都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组去活动。不参加的,可以到学校少年宫玩,那里有很多书和各种好玩儿的东西。
  当学生进入五、六年级时,学校会组织同学到附中和大学参观,看他们的各种实验室和现场实验,听中学、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介绍学校和学习的情况,让我们这些准备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有初步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每年学校会有联欢演出,一般都是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联欢,我们班排演过话剧、舞蹈、朗诵。每到联欢前,各班在文艺委员带领下找适合本班的节目。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加,老师也在几个节目中观察指导,看哪个更好,最后选出能够参加全校演出的节目。夏天,学校会在大操场举行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做游戏……
  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愉悦了身心,也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少先队
  少先队在我心里是庄严神圣的字眼。每周一全校师生聚集在操场,围成三面形,另一面是高台。身材瘦小却坚毅果断的少先队辅导员何惠莲老师站在高台上带着红领巾,举起右手,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严肃有力地说:“为共产主义事业”然后全体队员一起大声地说:“时刻准备着!”然后,全体行队礼,大队长持旗,左右有两个护旗手,踏着鼓队敲出的节奏,绕场一周。我们举着高过头顶的、代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手,目光随着队旗移动,心里默念着做好接班人的决心。就是每周这一声声“为共产主义事业——时刻准备着”,造就了我们这一批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勇于为国家吃苦献身的人。
  少先队教育我们做好事。我们在放学路上,看到自行车被风刮倒了,就去扶起来;有衣服从晾衣绳掉下来,就挂回绳子上;看到有老人拿重东西,就过去帮着拿。做完这些小小的事情,心里特别愉快,还互相悄悄地嘱咐,这件事谁都不告诉,我们要做无名英雄。到1964年开始学习雷锋,少先队更是号召队员向雷锋同志学习,多做好事。当时我们的校外辅导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叫刘涛,我们都知道她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女儿。但我们在一起就是那么地普通,她和我们都丝毫没有觉得与其他辅导员有什么区别。她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教我们唱歌,还教我们跳舞“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带着这支舞,到家属院、学生区去演出。她还带我们去学生食堂帮厨,洗菜、切菜、打鸡蛋、卖饭、盛饭、打扫卫生,什么都干。那时,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在家里,也积极表现,主动扫地、洗菜、刷碗和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家务。
  少先队过队日,是我们盼望的。我们打着中队旗或小队旗到清华、圆明园、颐和园等地方开队会,举行多种活动。有时做好事,有时联欢,有时讲故事,有时抓特务,有时找情报(一种侦查游戏),有时远足……
  清明节附小一般都会组织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到任弼时墓前举行少先队活动。我们献上花圈,朗诵诗歌,然后宣誓,表达我们对先烈的敬意和做革命接班人的决心。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了我们的勇敢,培养了我们高尚的情操,增强了我们的集体意识,培养了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也培养了一定的生活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能量。
  我们在附小的6年,一切都是正能量。我们就是幸福的祖国的花朵。附小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健康的体魄和气质,更重要的是点燃了一个少年向上向善的激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真正的教育要为社会和他人的幸福承担使命。我觉得,附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