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点滴记忆——写在纪念清华附小百年校庆----何眉(清华附小1963届四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2015年10月,清华附小将迎来她的百岁诞辰,与此同时,我们离开清华附小也整整52年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并没有冲刷掉我们儿时的记忆,从1957年入学到1963年毕业离校,我们在学校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那段时光是那样的幸福、精彩、朴素、自然,至今深藏于我们的心底。

  记得那时候,清晨我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书包里除了当天的课本和学习用具外,还装有“三友(即:手帕、口罩、水杯带着袋)”,每天都要接受晨检。遇到早值日,同学们还要更早到学校打扫校园。

  当上课铃声响过,校园里便传来了老师的讲课声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轻轻流淌的交响曲。课堂上,学习新课、复习旧课、提问、小测验,方式灵活多样。课间休息时,跳房子、跳皮筋、跳绳、扔包都是我们女生喜欢的活动。当荡秋千、攀登架时,同学们都自觉地排队等候。上课间操大家一点都不马虎,从伸展运动开始到整理运动结束,往往做得身上发热出汗。眼保健操在教室里完成,随着喇叭里播放的节奏,我们认真按摩着每一个穴位,尽心保护自己的视力。下课后也没有繁重的课外作业,所学知识一般都能当堂掌握。

   清华附小的副课教学和主课一样的精彩,音乐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新歌,也学到了乐理知识,下课前五分钟老师常常让我们欣赏音乐剧,有时还能听到世界名曲。体育课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同学在跑、跳、投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乐趣,动作规范、力争好成绩,是每个同学的目标。经过努力,很多同学通过了少年劳卫制测验,更令人羡慕的是,有的同学在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们把这些不仅看作是自己的光荣更是学校的荣誉。手工课、图画课,锻炼了同学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劳动课除了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像捡麦穗、拾马粪外,同学们也护理学校的果园和菜地,施肥、浇水,锄草灭虫,每年丰收后还能分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呢!虽然每个人分得不多,但大家却由衷地高兴。

  适龄年纪,加入少先队了,我们觉得当一名少先队员是那样的光荣。每当队鼓敲响、队歌唱起来的时候,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的激情油然而生。在老师的一次次地鼓励下,我一次次地进步,在我的臂膀上佩带过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的标志,那是我的骄傲和责任。队日的活动丰富多彩,清明节的扫墓、节日的演出和篝火晚会等,每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意犹未尽。

  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校成立了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小组,如唱歌、跳舞、手风琴、小提琴、体育等,每个小组都办得红红火火。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学校安排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讲故事,每个班的值日生都要检查午睡等。

  学校成立了医务室,负责同学们的健康,每个学生都有健康手册。当遇有传染病的时候,医务室就会联系清华大学校医院的医生来普查,我记得当时流行过沙眼、猩红热,由于及时的排查和治疗杜绝了严重的后果。

  每周的周会是全校大会,通知、通报、表扬、批评都是周会的规定内容。校长、主任熟知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同学的表现,哪个同学取得好成绩全校来分享,哪个同学有错误全校共借鉴。学校的领导既严厉又慈祥,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他们遇到学生问好时总会回礼。

  为了保证教学,学校也有严格的纪律,每周一至周五不得看电影、戏剧。记得有一次梅兰芳大师来清华演出,妈妈觉得机会太难得也给我买了一张票和全家一起去看演出,结果事后妈妈为此还给学校写了一封检讨信。

  假期作业除了语文、算术,还有图画、大字。老师还会安排假期家访,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配合非常密切。

  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说,却点点滴滴记录了我们真实的童年。当年究竟清华附小领先了社会教育水平有多少,可能是统计不出来的。但在附小百年校庆座谈会上,听了老师们回忆当年的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时,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真真切切,因为我们当年就像花朵一样绽放;说老师是园丁,没错!因为他们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忘我的奉献精神化作雨露浇灌在我们身上。当我们长大后走向社会,无论做什么工作,绝大部分清华附小的学生们,都在社会给出的一张张考卷中,写出了让老师们满意的答案。

  我很庆幸自己生长在清华园。我爱你,清华附小,我爱你们,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