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课题研究社团的王宝绎、余逸辰、刘心雨、王昕炜、庄芊识同学
“淡”带来了 “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李红延
多多是个很乖的女孩儿,今年上一年级,刚上学的第一个月,一天早上,她背着书包还没走进班门,就从屋里跑出一个淘气的男生,他一看见多多要进屋,就伸开双手,多多往左,他往左,多多往右,他往右,嘴里还喊着:“你进呀,进呀!”
多多正急得不知怎么办,恰巧这时又来了几个同学,多多就和大家一起蜂拥着挤了进来。
中午,吃完饭,同学们都在各处玩,那个淘气的男生,端起一盆水,四处撩起来,一边撩,一边兴奋地尖叫,这时多多从旁边走过,她想躲开,那个男生看出多多躲更兴奋了,故意往多多身上撩,多多吓得哭着跑回了班。
下午多多回到家,看见姥姥就委屈地哭起来,还大声说不去上学了。姥姥一下吓傻了,忙问怎么了,多多哽噎地把一天的遭遇告诉了姥姥,姥姥一听心爱的孙女受了这么大委曲,立刻生起气来,她一边搂着多多,一边说:“别怕,姥姥帮你给他告老师、告家长,看他还敢再欺负你。”
第二天,姥姥真的向老师和家长告了那个孩子的状,结果是那个孩子真的不敢再和多多闹着玩了。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从那天起,每天姥姥见到多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她:“今天有小朋友欺负你吗?”并且经常面授机宜:“只要有人敢动你一下,你就给他告老师,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他。”
姥姥的招儿屡试不爽,但班主任老师渐渐地觉得不对劲了,多多刚上学时挺开朗、活泼的,小朋友也多喜欢和她一起玩,可随着她状告得越来越多,多多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她好像总在提高了警惕,有时是同学之间无意的碰撞,她也要大叫不止,而且到了课间,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在楼道里站着,其他小朋友也不愿意和她玩了。
再看另外一个叫巧巧的孩子,她也刚上一年级,巧巧平时丢三落四,妈妈给她买了一打铅笔,一个星期就全丢了,气得妈妈狠拧了她两把,而且说再丢东西,就要挨揍。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要把她的文具仔细地检查一遍,而且严厉地对巧巧说:“把你的东西看住了,不能让别人偷了去。”
巧巧吓得课间连位子都不敢下,怕上厕所,带的水都不敢喝,也要看着自己的一摊东西。
不知大家是否看出两件事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当孩子还很小时,还不具备交往、自理能力,我们不该用“吓”而应用“教”,但最关键,也是最易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一个“淡”。
学习是要有过程的,当孩子感到委屈和无所适从时,一方面要教正确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这件事要尽量“淡化”。比如多多,让她把注意力盯在一个点上,其实会给她造成更大的压力,她总在戒备,总在警惕,细想一下,多多的委屈,是来自于对方孩子的天真和无知,也就是说对方的错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而巧巧只知道用“看”招儿,失去了游戏、休息的机会,妈妈只给了她一个很重的结果,但并没有给她可选择的方法,事实是,巧巧凭着自己的小脑袋,能想出的主意只能是这个。
我还认识一个孩子,不幸得了心肌炎在家休息,我第一次见到他,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对自己病情了解的“专业”程度,他妈妈一边搂着他,一边给我介绍他病情的严重性及可能的后果,我边听边觉得很不自然,我不知道这些话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有些沉重,而那个孩子似乎也已听惯了。后来,我开始给那个孩子补课,有一次,听写词,刚听完,那个孩子扔下笔,站起来就向他妈妈跑去,嘴里还说:“不好了,不好了,我的心律又快了。”当时我也吓坏了,他妈妈赶紧给他测,一数,非常正常,望着那孩子苍白的脸,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有很多事情他们不会面对,不能承受,无法排解,这时淡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转移视线,轻松对话,甚至抱着宽容的态度,静观发展,都不失为上策。
让“淡”带来“轻”,后边跟的才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