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学校老师的感悟

| 分类: 校园新闻

                                                                                    

                    花香   书香    心香

                      ——清华附小学习点滴感悟

 

金秋十月的北京叠翠流金,初次进京的我却没有领略这美景的机会,我的目的地在清华附小。步入校门,让我欣喜的是,虽不能畅游北京,但是这所坐落于全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校内的学校却是北京美景的一个缩影,这里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是一个园林式学校。短短一周的培训,让我感受了清华附小花香四溢、书香弥漫,更让我感受到了附小人浓浓心香。

花香四溢:这里处处是孩子的展台

丁香花是清华附小的校花,也是学校的象征。十月虽然花早已凋零,但馥郁的花香已融入学校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校园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站在台中央,附小的孩子就如同朵朵永不凋谢的丁香在校园里跃动着,附小就是这样一块孩子成长的热土。

1.从名人名言到学生作品

在一般的校园里,高悬于墙的往往是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但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名人名言在多大程度上对孩子有教育意义?有多少孩子读过这些名句,有多少孩子懂得名句的含义,而又有几个老师给孩子讲解过这些句子的内涵?这些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我们习以为常的装饰品。我想,那不是校园文化,那不具有文化的意味。在清华附小,这些生硬的、死板的名人名言被孩子的作品替代着,学生的书法作品被挂在了廊柱上,学生的读书小报、绘画作品被贴于墙面上,甚至连水槽旁常用的“节约用水”也被孩子的“节水小报”所替代。这些作品不一定是精品,有些还稍显稚嫩,但清一色出自孩子的手,这是孩子的自我教育,这也是最好的教育。

2.从整洁划一到琳琅满目

在我所工作过的学校,基本上都有这样的规定:教室、走廊必须保持整洁,窗台上不能放置物品,殊不知在这样整齐划一的规定下,扼杀的是教师和孩子的创造力,更夺取了绝好的展示平台。在清华附小,每一个走廊都会说话,每一个窗台上都充满生机。每一幢楼、每一个走廊过道、教室门口都放满了各种盆栽,这让校园四季花香不断,生机盎然。窗台上、会议室的桌子挨挨挤挤的都是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学生手工作品,甚至连校长室门口也是这样的学生作品。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在活动过后不再束之高阁,不再成为废品,而是让这些作品不断发挥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常说,活动不仅仅要一个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我想活动还应该有一个延续性的效果,这效果越持久越好。

3.从集体展示到个人风采

让更多的孩子一起走上舞台,也一定要让有代表性的孩子独自站在舞台中央,因为那是榜样的力量。在清华附小有一面“心愿墙”,这一期的“心愿墙”上展示内容如下:

1)“每月一星”:展示的是学校的司机师傅,学生还给他写上了颁奖词——可见,全校师生的着眼点已经不仅仅在学生和老师身上,而开始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2)学校合唱比赛、运动会的海报——学校各项活动的通知不仅仅放在学校网站上、教师办公平台上,更应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校园里的每一个人看,这也有利于营造活动的氛围。

3)三年级某学生昆虫展(展示内容有学生介绍、学生自制的昆虫标本、自己编撰的昆虫手册、写的昆虫的故事等)——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给其他学生以启发,以促进。

我想:这一面墙壁不仅会说话,而且还会“唱歌”,一曲赞美的歌,一曲高昂的歌。

我的感悟:以学生为原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点,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全面铺开。针对东湖小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的拓展。首先应该明确我们的宗旨——让校园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展示学生快乐学习的成果,后续的文化建设应该为这一点服务;第二,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明确每一幢楼、每一个楼层展示的主题;第三,明确展示的内容,展示的要求,如何着手展开工作;第四,以上规划全部完成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落实。让校园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让校园文化这隐性资源的效果显现出来。

 

书香浸润:这里满眼望见的都是书

走在清华附小的每一个地方,浓浓的书香味迎面扑来,人被书包围着,被书浸润着。在这样的氛围里,你不爱上看书都是不可能的事。

镜头一:无处不在的课外书

在一般学校,书统一被放置在学校的图书馆中,目前在书香校园的氛围营造下,不少学校也把书搬到了教室里、教室门口的阅览角等。到过不少学校,但像清华附小这样,随处可见书的真是不多的。据学校老师介绍,清华附小共有藏书10万余册,但在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却不多,这些书大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安置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教室里黑板下的一块被忽视的地方,也被做成了书架式的一格一格,放满了书。“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做成了一面墙的装饰,“蚯蚓的日记”也被放大在墙面上,学校的“丁香书院”更是书香弥漫的地方,书刊杂志旁还写着这样的提示语:“欢迎老师们随时索取”。书不怕丢,就怕不被翻动。

镜头二:忙忙碌碌的阅览室

阅览室是我们培训期间自修的地方。这里的阅览室和一般学校相比真正起到了阅览的作用。阅览室里高低错落放满了各种图书,每天早上七点不到,阅览室的大门就打开了,管理老师已经到位,很多学生到校后,没有待在教室里,有的在操场上运动,有的则跑到阅览室开始了阅读,阅览室在此刻就开始运作起来了。课间、午间,附小的师生都充分利用阅览室开展阅读活动。放学后,阅览室成了部分学生完成作业、进行阅读的好去处。附小的阅览室也如同附小人一样,从早到晚地忙碌着。

镜头三:读书到读人,名师进校园

1014日一大早,我们被通知说在学校闻道厅(一个能容纳三百人左右的报告厅)内有一场报告会。匆匆赶去,报告会已经开始了。主讲的是同济大学陈家琪教授,他是研究哲学的专家;听课的是学校六年级的学生。据了解,这是学校毕业课程中的一课。陈教授给孩子们讲什么是“概念”,人的认知四层次等等,这些抽象的哲学理论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孩子们乐于接受。附小的孩子们更是积极参与,他们和专家积极互动,踊跃发言。特别是讲座的最后,组织的教师要求每班派一个学生作为代表谈谈听课后的感受。一般的讲座都不会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更出乎意料的是这几个学生各抒己见,侃侃而谈,俨然就像是一位小哲学家,场下掌声不断,为孩子的精彩发言而喝彩。阅读不仅仅是阅读书本,听讲座、参加活动都可以算是阅读的范畴,学校不定期地会请专家、学者给孩子们讲课。从读书到读人,让学生接触各种事物,与专家面对面,这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

我的感悟:氛围引领,师生共读,打造书香校园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阅读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一直以来都努力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但是怎样打造一个书香校园?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话题。结合东湖小学目前的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落实:

1.加强“晨诵、午读、暮省”的管理与落实。学校引入“新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但是贵在落实。每天早上15分钟的晨诵要明确诵读内容,做到每个学生人手一份;保证诵读时间,教师及时下到班级管理,让朗朗书声成为东小最美的晨曲。同理,午读与暮省都应该切切实实落实到位,真正让学生读起来,读进去。

2.把图书馆里的书搬出来,根据不同内容,放置在学校的各个地方,让阅览角的功能继续发挥,阅览角处放置小桌椅。放置图书不宜过高,方便学生取阅。

3.开放学校阅览室,鼓励师生常到阅览室去。布置好学校阅览室,教师阅览区、学生阅览区各自放置适合的图书,让学生一到阅览室,就可以取到喜欢的、适合的书。从早上到校到清校期间,阅览室随时开放,同时加强管理,学生进出阅览室阅读做好登记工作。

4.引导学生爱书的好习惯。德育处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爱书的好习惯,按要求借还书,组织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逐渐过渡到爱护图书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心香弥漫:这里的老师让人感动

在这培训期间,我看到清华附小的老师总是步履匆匆,早上早早地到校,晚上天已经全黑了,还有很多老师没有下班,办公室依旧是灯火通明。学校、老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零碎的活动建设成了系统的课程,变零打碎敲为整体培养。

1.别样的升旗仪式

周一上午是学校的升旗仪式,从步骤上看,跟一般学校都是大同小异。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是“国旗下讲话”环节,这周主题是“国歌,在我心中”,整个过程是由学校的戏剧社团来承担。台上戏剧社团的师生们一起围绕“国歌”展开互动:国歌响起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唱国歌时要注意什么?如果嗓子哑了,该怎么唱国歌?国歌怎么唱才好听?老师引领孩子们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这位老师不仅是给台上的学生上课,更给台下的师生们上了一堂微型课。我们可以把这堂课归并到音乐课,也可以归并到思品课、爱国主义教育课等等,通过这样短短十几分钟,学生明白了唱国歌不在乎音色如何,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唱,同时对于歌曲中的难点之处,如三连音、附点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

学生是升旗仪式的主角,升旗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精神饱满。这样的升旗仪式是有实效性的,不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项教育活动,让更多学生走上台、让更多学生参与的活动。

2.灵动的教研活动

1014日下午,培训安排里定的是听窦老师试讲《皇帝的新装》,参与老师是全体语文老师及未听过此课的科任教师。下午120,我们来到开课场地——联盛馆。这是个大礼堂,面积很大,设备很先进。开课前,组织本次活动的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并对本次听课提出了思考的几个点,要求老师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1:40课开始了,窦老师引领着六年级的孩子们展开了语文学习。课一结束,组织的老师就要求全体听课老师都到会议室参加评课活动。接下来的评课环节中,每一位听课老师逐一发言,谈谈对于本堂课的收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两位专家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指导。评课活动一直到4:30之后,还在热烈地进行着,丝毫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在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之后,除去这堂课教学内容本身,我有以下几点深刻感触:

1)带着问题去听课。一般听课类的教研活动,听课者到达听课场地,上课教师准时开始上课了,而清华附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前先提出听课关注的角度,让听课教师有了一个明确的视角,有了一个明确的任务驱动,这使得听课更有针对性,更有目标性。

2)民主平等的互动。在评课环节中,所有老师并没有因为上课的是特级教师,是校长,而在发表意见时有所保留、有所顾忌,相反,大家就课论课,各抒己见,每一个老师都进行了发言。发言中不仅指出教学中的优点,更提出了不少不足之处,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评课不仅要指出缺点,更应该提出整改意见,这才是有效的评课。

3)认真参与的氛围。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教研活动中,除了学生放学有部分教师离开外,其余老师无一人无故离开。大家认真参与,积极投入,专注于教学的研讨。附小教师们的认真、执着、敬业,非常让人感动。我想老师们的这种表现源自于良好的学校氛围,源自于优秀的教师团队建设。

3. 紧张的工作节奏

在清华附小,我还感受到了紧张的工作节奏,每一位老师在这样紧张的节奏下高效地工作着。这一周学校连续承担了两项大活动:北京市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现场会和窦校长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各线的老师都根据各自的职责忙碌着。曾悄悄地看到这样一个短会:

明天要承担大型活动,大概是校办的五位老师在阅览室一张小桌子上开碰头会。负责的老师先分工,分工完毕后,进行简短的讨论交流,之后每个老师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再说一遍,看看是否听明白,以便能落实到位。全部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任务分配完毕,个人分头行动。

附小的老师真是忙,另一批培训的老师告诉我,这里的老师不仅从早忙到晚,连双休日都在学校,没有什么加班不加班的概念,以学生为第一,以学校为第一,不得不佩服附小老师的敬业,附小工作的强大执行力。我想:这样工作氛围的营造,校长起了关键的作用。在阅览室的一角看到了一张学生自制的奖状,上面写了这样一些文字:

窦校长:

您作为清华附小的校长,能管理好整个学校、老师和每一位同学,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您的出色表现,特向您颁发“最佳校长奖”。

希望您继续带领我们清华附小,向着“健康、阳光、乐学”的目标前进!

                                                   二(5)班  ***

我想:学生的肯定,就是最好的肯定,这张二年级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奖状就是最好的见证。

体会:强化课程意识,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清华附小十个“一”:基础目标: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个性化发展目标: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东湖的学生在经过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后,学生要具有什么样的特质,这是办学首先要思考的。

其次,我们总是习惯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是零碎的、单立的,如果能把这样的活动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课程化,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针对东湖小学现状,我认为可以在很多方面都进行课程规划。例如,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明确列出各项要求,分步逐一落实,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发。又如,各年级班队课程的开发,各年级常规班队课可以怎么样开展,让老师们有个明确的课程概念。此外,六年级毕业课程、各个校节都可以以课程的形式出现。

此外,学校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研活动人人参与,这种参与应该是全身心地参与。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教研组建设,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

我想,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教育重在引导,少一些“不”,多一些“应该”;少一些硬性规定,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实干;少一些心血来潮,多一份坚持努力。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状态。

 

清华附小的校歌这样唱:“披着清晨的霞光,迎着朵朵彩云,我们生长在美丽的清华园,我们是清华园的小主人。团结,勤奋,文明,健美,积极锻炼,攀登高峰,要做新时代的好儿童……”的确,他们是学校的主人,这里的孩子是快乐的,是幸福的。短短的几天学习,虽不能深入了解学校,但已让我感触颇多,感悟颇深了。“进名校、拜名师、学技艺”,感谢本次培训!

 

                                                                                        

                                                                         编辑:姜海霞

                                              供稿:宁波鄞州区李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