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戏剧项目研究

| 分类: 项目研究
一、追忆往昔,其乐融融
    水木清华,书香育人。在清华附小百年发展史中,总能看到戏剧教育的耀眼光芒,曾有众多戏剧大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戏剧大师曹禺就毕业于清华大学,《阿诗玛》的作者李广田曾担任过附小的校长,电视剧《四世同堂》中演菊子的演员李文玲就毕业于清华附小。追溯至上个世纪,当时的学生常常在放学后自发凑在一起,写写剧本、排排戏剧、请来音老师当艺术指导给剧目配音乐、写主题歌等等,乐在其中。每个周末在清华大礼堂进行联欢,演学生们自编自导的简单小剧,寓教于乐。1958年,清华附小的科学幻想剧《宇宙骏马》在海淀区八一学校礼堂公演,引起轰动,该剧主演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七八十年代,儿童歌舞剧《公鸡会下蛋》、《胖嫂回娘家》等分别在清华大礼堂上演。九十年代儿童歌舞剧《燕子和狐狸》曾在清华大礼堂、海淀区少年宫剧场多次演出,还登上了北京儿童艺术剧场的舞台。
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正是附小开展戏剧课程的宝贵资源和支撑力量。
二、课程整合,再谱新篇
   当时间来到新世纪的今天,清华附小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学校”,特别是在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课题的引领下,开始进一步思考,该以怎样的载体,整合国家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又该以怎样的载体,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不仅仅为“同学们”,而是为“每一个同学”都实现“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基于清华附小“1+X课程”育人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戏剧就是最好的载体。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语文、音乐、美术、书法、形体等多门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载体。在戏剧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编写剧本、制作道具、进行舞台表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戏剧相对于独唱、舞蹈等,又是一门适宜大多数人参与的艺术形式,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宜的位置,可以让绝大多数参与者从中找到自信心、成就感,同时也是一种最好的自我教育的方式。于是,为意义的创生而进行的整合就这样发生了。
我们相信,满足人性需要的艺术,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为此,进入十二五,清华附小将戏剧课程的研发,作为了学校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戏剧入课,精彩纷呈
    我校戏剧课程贯彻“全员参与、全面评价、班班有剧、人人担当”的指导思想,从课时安排、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清华附小戏剧课程的开展落实在“三大阵地、一大平台”。“三大阵地”即艺术与审美常规课、每月一次的创新实践课、校戏剧团活动课。其中,艺术与审美常规课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形体各自的35分钟小课时和60分钟大课时,由各科教师负责组织教学;每月一次的创新实践课为60分钟大课时,由艺术组老师整合内容,集体教学;校戏剧团活动课每周三节课外教学,合计170分钟,由校长任团长、专门教师负责。“一大平台”即戏剧展演,分别是班级戏剧展演、年段戏剧展演、校级戏剧展演。
戏剧内容的选择,主要指剧本的编排。一、二年级挑选语文课本中有开发价值的课文,艺术组老师和语文老师一起备课,创编儿童剧;结合低年段学生特点,给孩子们排练歌舞剧。三、四年级结合校园生活、传统节日、名人典故等,教师和学生一起创作,排练反映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剧、改编的其他小话剧等。五、六年级与品德、语文、科学、英语等学科进行整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创编情景剧、科普剧、英语剧等。
    在戏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带动老师、老师影响学生、学生相互带动、小组分工合作、班级辐射引领、家长参与课程等方式层层推进。近年开展的年末教师大联欢,学校给三个年段的指定节目就是“编剧、排剧、演剧”。2013年元旦,我校低年段排演的剧目叫《穿越——夫子漫游清华附小》、中年段《非诚勿扰——清华附小专场》、高年段《清华附小高段演义》,老师们自编自导自演,吹拉弹唱跳门门都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创意、那编排、那团队合作、那舞美服装,环环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真可谓异彩纷呈,谁都眼前一亮!此间,我们收获的是彼此发现、相互欣赏、凝心聚力!更体验到戏剧艺术的惊人魅力,感悟其中的教育内涵。
    教师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认同,这势必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于是,利用“三大阵地、一大平台”,班级内“编剧、导演、服装、道具、演员”全面开花,优秀班级戏剧在升旗仪式课中向全校展示,辐射引领。
有趣的是,家长的参与成为我校戏剧课程中一道风景,制作道具、剪辑音乐、协助排练、提供资源、演出后勤、搬运道具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台上台下一台戏,校内校外一台戏,戏剧的魅力在此有了更深的、更多的体现。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清华附小戏剧课程模式。
    课程,最终必须着眼评价。戏剧课程的实施中,各个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囊括前期班级内各小组分工(包括编剧、导演、音响、道具等)和现场展演班级风貌(包括进退场秩序、观演礼仪素养);成果性评价即剧目创编和表演效果(包括剧本、现场演出效果和小组合作体现)。各班展演过程中推选最佳小组,参加年段展演和校级展演。校级展演过程中,以“校园奥斯卡”和“戏剧明星班”为载体,颁发奖项。
在师生齐努力,团队共合作中,孩子们的小剧越来越多:课本剧《守株待兔》、《小马过河》;歌舞剧《劳动最光荣》、《诗韵》、    《小母鸡种稻子》、《光头强》;话剧《包公审驴》;校园剧《感恩的心》、《你懂我吗》、《军训生活》、《今天我当值日生》等,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依据发生在我校窦桂梅校长和五年级学生彭玉成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校园剧《感恩的心》,登上了“海淀之光”文艺汇演的舞台,展示了教育人的温暖情怀,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在戏剧课程的研发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变化,感受到他们的点滴收获!课程因戏剧而精彩、学生因戏剧而成长,学校因戏剧而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