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二三事----郭连庄(清华附小1964届三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半个世纪前,我曾和同学们在清华附小的教室里认真听课学习,我曾和同学们在附小的校园里欢快嬉笑游戏,我们也曾团团围坐在学校操场中央的大柳树下进行集体活动……在清华附小,我度过了整整6年时光。

  1958年9月,我进入清华附小,成为一年级三班的小学生。一二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龚寿平老师。龚老师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眼镜,平日里显得很严肃。在教学中,她总是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给人一种和蔼可亲之感。龚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善于把枯燥的数字、汉语拼音和汉字讲解得形象化,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和记忆。比如在讲授汉语拼音时,龚老师把“b”比作一把菜刀,说“h”就像一把椅子。我还记得龚老师在讲“厨”字时,她说“厨”字就像一个小柜子,里面放了豆子,为了不让豆子掉出来,左边有挡板,右边再用一寸的板子把它挡起来。这个不太简单的“厨”字就这样被大家记住了,同时也复习了“豆”字和“寸”字,真是一举多得。龚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我们觉得学习知识很有意思。

  在课堂上,龚老师经常让我们朗读课文。读得好的同学她会给予表扬。小孩子总是希望得到表扬,所以都读得格外卖力。

  当我们长大成人,尤其是做了父母以后,才更加体会到龚老师当年所付出的心血。她用辛勤的劳动把初进校门不懂事的孩子们培育成了爱学习、求进步的小学生。龚老师是我上小学期间印象极为深刻、也是令我永远难忘的一位好老师。

  我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正是我国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饥饿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许多人都出现了浮肿。记得有一天,班主任王郁芳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讲着讲着,她的语速慢了下来,脸色越发不好。突然,王老师蹲下身,“哇”的一声吐出了一滩绿水。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惊恐地看着王老师,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王老师慢慢站起来,她双手扶住讲台,用虚弱的声音十分平静地对我们说:“没事,同学们不要紧张” 。课堂上变得出奇的宁静,同学们都紧紧盯着老师,生怕老师再出现什么情况。王老师又继续给我们上课了。那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格外好,因为同学们小小的心灵中充满了感动,大家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回报。

  清华附小在抓智育教育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做有知识、有理想的革命接班人。五年级时,班主任涂铁仙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八宝山举行凭吊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中队会。我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堂,追忆先烈们的革命业绩。在纪念堂前,我们齐声宣誓,高唱革命歌曲。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深受教育。涂老师本身就是烈士家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的爱人是一名解放军的团参谋长,上世纪1950年代因病去世。

  说起少年时光的天真和趣事,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次,学校组织颐和园春游,我和几个同学钻进了一个山洞。不知是谁在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小包挺显眼的东西。我们好奇地打开它一看,里面是一张揉皱了的二角钱。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有个同学说:“这会不会是特务留下的接头暗号啊”,气氛顿时变得十分紧张,恐惧和少先队员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大家商量之后决定分兵行动,有人留守在洞内,有人把守住洞口,做好了抓特务的准备。我们模仿电影里公安战士抓特务的情景,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仔细观察来往游人。只见游客们有说有笑,没一个像坏人,山洞里气味又很不好,我们耐着性子互相鼓劲儿:特务是狡猾的,一定耐心坚持下去!等了好久,最终特务也没出现,我们只能扫兴撤离。

     离开山洞,我们沿湖跑向石舫。这时一位叔叔划着小船靠近了我们,他希望我们坐他的船到石舫租船处,告诉一位阿姨他租到船了。我们高兴地坐上小船到了石舫,上岸后顺利地找到那位阿姨,完成了任务。我们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同时还坐了船,大家好开心!

  几十年前在清华读书的同学都会记得在学校附小的操场正中央有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1964年,我们班要小学毕业了。为了顺利完成毕业考试并争取考出好成绩,教导主任朱鑑荣老师和班主任施宝贞老师把全班同学带到大柳树下,专门给大家讲解考前注意事项,从考试准备到调整情绪,从耐心的叮嘱到亲切的鼓励,老师讲得那么周到细致。大柳树见证了我们班最后一次集体活动。

  岁月匆匆,50多年过去了,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我在小学期间的五位班主任:一二年级的龚老师,三年级的赵老师,四年级的王老师,五年级的涂老师,六年级的施老师,我深深崇敬她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也依然清楚地记得我们那个温暖活泼的班集体,记得我们孩提时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和一桩桩充满童真的趣事;还有那棵操场中央的大柳树,它见证了我们在清华附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成长历程。母校百年诞辰,不禁思绪万千,略写小学生活二三事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