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很怕老师,现在是妈妈了,我依然经常不知如何掌握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再加上我有个调皮淘气的儿子,所以对老师还会多一分畏惧。最近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我总发现自己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和看法不一致,我很怕与老师正面沟通,但又不知该如何是好。

| 分类: 常见教育问题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上有什么不同?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李红延

    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都是通过孩子这个中介才会有来往。

    前两天,我参加某个学校的音乐会,这次活动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安排上午彩排下午演出。等到离正式演出还差半个小时的时候,合唱队的一个成员才匆匆赶来,一了解,原来他妈妈嫌早上送来太麻烦,所以就没让他参加彩排,想直接参加演出。老师听了很生气,觉得这么重要的活动,这个孩子的表现太没有纪律性了,再说眼看就要上台了,不能因为这个孩子影响整个合唱队的演出,所以,就没让他上场。没想到,这个孩子跑到观众席上向他妈妈哭诉。演出结束后,孩子的妈妈到后台质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场,还说平时练习自己孩子都参加了,不用彩排也能上台表演。我听到双方的争执,感觉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个孩子同样一件事,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在某些地方往往会有分歧。例如有个孩子,上一年级时偷拿了家里几毛钱,到小摊上买零食吃,老师发现后,严肃地批评了他,并希望家长能配合教育,谁知这位家长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总共没几个钱,再说也没花在别人身上,老师有些小题大做了。像这种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上意见的不一致,时有发生,若不能积极达成一致,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首先,老师和家长接触到的是孩子不同的方面,对于家长来说,眼前只有一个孩子,尽管自己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但对于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特别是离开大人的视线后,孩子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就知之甚少了。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教育的经验比较少,考虑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而且能够相比较的参照也不多。与家长不同的是,老师就生活在儿童群体当中,看一个孩子是把他放在一个坐标系中,与现有的学生横向比,与以往的学生纵向看,在横向比中看长短,在纵向比中求发展,就说前面提到的那个孩子,老师之所以很重视,因为凭以往经验,如果不马上制止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果然,由于那位家长对孩子管理上的放纵,到了三年级,这个孩子偷拿了家里一千二百元钱,并在一个星期之内全部花光。这时,孩子的父亲后悔了,再想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其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目标是有区别的。家长一般希望孩子的个性能充分的发挥,而老师虽然也重视个性的培养,但这种培养一定不能与集体的利益相抵触,也就是每个集体成员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另立标准,即共性的要求多一些。有这样一个孩子,很有绘画天赋,在没上学时,就获得过绘画大奖,成了小名人,在一片赞扬声中他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儿子聪明过人。所以,孩子上学后家长对老师提出了一些不太实际的要求:比如不能当众批评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当班长等等。到了期末,这个孩子语文考试得了九十九分,家长拿着卷子,要求老师改成一百分,理由是:这是孩子第一次参加期末考试,要给他留下一个圆满的回忆。虽然这是极个别现象,但却反映了个别家长的心态,这种单从孩子个体出发考虑问题,看似为孩子好,其实却会给孩子造成片面狭隘的影响。

    另外,对孩子不同的培养方式方法,也会使家长和老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可以单兵教练,更细致、更具体;而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不可能什么事都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比如某学生考试没有答完题,家长就责怪老师没尽到责任,认为如果老师及时提醒孩子,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事实上,这位老师注意到了该生考试时不专心,也曾示意他,但他依然如故,老师毕竟不能仅盯着一个人,要照顾全班的学生。所以,这样的结果是不能避免的。一般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通常靠纪律、奖惩、激发情感等手段来实现目的,所以,有的时候家长对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孩子在情感上就可能接受不了,觉得比批评自己还难受,因此,家长会觉得老师教育起学生来“线条太粗”,不够耐心;对孩子内心感受体会的不够等等。

    其实,老师和家长的目的是一样的,家长愿意有一个好孩子,老师愿意多一个好学生,老师和家长对一个孩子的看法就像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家长面对的是一棵树,希望他高大、挺拔,而老师面对的是一片森林,既希望棵棵成材,但又要考虑树木彼此间的融洽、协调。

    老师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付出了汗水,所以尊重老师是家长与老师相处的第一个重要原则。

    有的家长看到老师比较年轻,在与老师谈话、处理问题时就会欠妥当,一旦遇到了什么事情,就更容易引发矛盾。其实,我们说对老师的尊重,是对他所付出的劳动的感谢,并不以年龄来划分的。具体地说,与老师相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信任老师。

    大多数老师都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对孩子也是有爱心的,所以不会没有理由地处理问题,更不会无端地偏袒或者指责某一个孩子。尤其是当孩子犯错误时,老师会调查清楚再做决定的,一般不会轻率从事。有一个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及时向他的家长反映情况,可这位家长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乖孩子,老师说的对吗?”这样的语言,会让老师觉得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同时,对孩子也是一个不好的暗示。

    其次,要能正确地对待老师对孩子的批评。

    有些家长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一挨批评就受不了,甚至到学校又吵又闹。孩子是一株还没有成形的小苗,不断地纠正他成长过程中的偏差是老师的责任。老师表扬是为了孩子好,批评也是为了他好,如果不闻不问、视而不见,那才真是害了孩子。

    家长最怕的是被老师请到学校。其实,孩子有了问题,老师需要与您沟通一下是正常的。老师一般请家长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汇报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二是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看看校内外发生的事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三是跟家长共同商议,找出好的方法,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但一部分家长的认识却不是这样,他们不理解老师请自己到学校的真正目的。为了怕老师误解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一有事,他们就把责任大包大揽,刚一进办公室的门就说:“老师,都怪我,这件事情是我的责任……”家长的态度固然诚恳,但却丧失了谈话的意义。所以,与老师交谈不但是了解孩子情况的最好时机,而且也是学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时机。

    另外,还有这样的家长,一听孩子犯错误,就暴跳如雷,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揪过孩子就打就骂,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样做也是非常不好的。因为第一,老师与您谈话的目的是想找到良好的教育方法,而您这样一做,让老师进退两难,等到下次孩子有什么问题,就不好再找您商量了。第二,学校是一个讲文明的场所,有那么多的学生,您的行为对别的孩子是不好的教育,同时也严重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真的受了老师的冤枉怎么办?

    一般来说,老师是不会故意冤枉谁的,但老师毕竟不是明察秋毫的包公,犯错误也是难免的。如果能在校外把这件事情处理了,就最好,如果不行的话,您也要本着真诚、平静的心态与老师商讨,要相信老师是有这样的胸怀的,但是这种谈话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特别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第三,要力求教育上的一致。

    教育的一致性是保证教育好孩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做到一致,首先要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班里的各项要求有所了解。老师提的每一项要求都是有它的道理的,但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会给家长解释得很明白,所以,对于有些自己并不清楚原因的要求,要尽量与老师沟通,同时也希望能支持老师的工作。比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用白纸包本,个别家长就不能理解,觉得不就是怕本儿磨损吗?什么纸不行?但他不知道如果使用图案很丰富的纸包书本皮,那么本上孩子的姓名、本的种类就不易看清,无论是自己孩子使用,还是别的孩子发本,都会造成不便。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孩子年纪小,是非观念不明确,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的是非。大人的言谈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判断,如果孩子对老师的工作产生怀疑,那么他也很难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果我们听到孩子在评论老师,尤其是听到他们对老师有意见时,不可听之任之,要正确引导,可以先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委,以及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态度,最后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现在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我们要理解老师的这种辛苦,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最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两者配合起来,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家长应该理解要在社会中看待孩子的成长,只有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锻炼的机会才会更多;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尽心尽责,用高尚的师德教育、影响孩子们,只有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个孩子着想,才能真正换来家长的信任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