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情愫》编辑部的故事

| | 分类: 工作活动
    【《世纪情愫》执行主编黄培撰稿】  2015年10月27日,清华附小召开会议,拟在近期出版一期《校友返校》专刊,以图文并茂、图片为主的形式,记录在清华附小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校友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并对从筹备到庆典3年期间校友参与百年校庆活动的方方面面加以梳理,集中呈现。

  全书框架分为:精心筹备、著书留史、精英荟萃、庆典大会、丁香花开、校友回家、深情祝福等七个部分。10月28日我接到清华附小张晓芳老师打来的电话,就我负责的具体工作进行了指示。作为《世纪情愫》的执行主编,我主要撰写“编委会成立”和《世纪情愫》编辑工作中的故事。要求:一是3天之后交稿1600字左右;二是以故事形式为主,同时对编辑过程中发生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三是与我分享了附小开展总结百年校庆工作的思路。张老师的指点使我茅塞顿开,撰稿思路清楚,交稿一次通过。她称赞我文章的选取点和总结角度可以作为其他稿件的范例,并在附小校友会办公微信群与联络组各届召集人中转发。

  10天后张老师电话告诉我,由于种种原因,定稿的时候专刊没有采纳我的文章,只是节选了部分内容,我表示理解。想到同为编委会成员的王如骐,为了让我撰写此稿,提供了2000多字的资料,而我文章受字数限制,仅通过几十个字来描述那些故事,王如骐一句怨言也没有。我想,这就是清华附小第一届校友会的工作作风,大家把附小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精诚合作,无私奉献,默契配合,任何取舍大家都毫无怨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这个团队才能在百年校庆活动中取得成功。

  根据编委会王如骐和吴逸的建议,我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一些花絮,也算是对编辑工作的回忆吧。

  一、《世纪情愫》名字由来

  《世纪情愫》在征文期间,暂定书名《清华附小校友文集》。征文结束后,编委会选定了由陈冲提议的书名《世纪情愫》。理由一是书名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二是书名一箭双雕,既阐述了百年历史,又涵盖了师生情、同窗情和校园情。但是大家总觉得此书名似乎还不完整,欠缺“清华附小”四个字,缺少说明作者是用童真的视角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此间,有位热情校友推荐了某知名作家为本书的题名。几经讨论,大家认为,作家的题名虽好,但是似乎缺少画龙点睛的情感色彩。最后为《世纪情愫》加了个副标题“孩子们眼中的清华附小”,正副两个标题搭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恪尽职守

  《世纪情愫》编委会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班子。作为执行总编,我也是临危受命,负责全书的策划、编辑、审核、校对、撰稿、改稿、统筹协调等多项工作。感谢《世纪情愫》编委会这个团队,虽然各位成员曾经都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但是在这个团队里,大家是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恪尽职守、默默耕耘,统一听从我指挥调遣。为了确保编辑质量,全书50万字近180篇文章,从征文审稿到编辑电子版直至校对印刷,编委会总共组织审稿8遍,其中每位编辑通稿审核次数都在3遍以上。有的文章经过3位编辑之手。责任主编庞沄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工作起来通宵达旦,全书电子排版以及千张照片的编辑工作全由他一人完成。杨锐被大家称为“第一校对”,有人说他“眼毒”,能轻易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因此凡是重要的文章和有争议的文章,皆由他最后定夺。吴逸是大家公认的“第一写手”,全书以编委会署名的文章以及对德高望重老校友的采访录,大部分出自她手。“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毕可纫老师发挥了纽带与传承作用,与老校友联络、采访德高望重校友等事宜,都是由她联系并参与的。王如骐、耿忆轩、张丽康对编辑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多次请缨承担编辑重任。在出版的最后阶段,贾东东与匡云对稿件核红,版面审定及印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除此之外,郭玉倩发动各届召集人动员校友积极踊跃投稿,付锦霞为印刷之事多次与胶印厂协商;老校友黄宁将军为本书封面题字使全书装潢设计锦上添花。所有编委会成员将“百年的附小、大家的附小”融入到编辑工作中,大家像童年盼望新年穿新衣一样期盼新书的出版。在百年庆典那天,当大家看到广大校友对《世纪情愫》的喜爱之情,不禁心花怒放。

  三、挖掘历史

  在编辑出版《世纪情愫》之初,编委会就将“百年历史,百年辉煌”作为本书的指导思想,并决定在编辑过程中,一定要将清华附小厚重的历史与“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很好地融合起来,使其不仅是一本小学生的恋旧之作,还是一本激励现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启蒙之作。

  对于《世纪情愫》收不收录“听老校友讲那过去的故事”最开始编委会内部争议很大。后来我把文章寄给几位老校友阅读,反馈效果非常好。经过我与编委会副主任陈冲协商,决定将此文以编委会的名义发表。为使读者铭记历史,还决定将其从附录部分提升为正文第一篇,在全书起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为了挖掘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厚重的成志学校时期的历史,编委会特意成立了采访小组,对那些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老校友进行了采访。在附小校方和毕可纫老师的带领下,先后采访了宗璞先生、傅乐夫先生、闻立雕先生、游珏先生以及袁复礼先生的4个子女等,由吴逸和侯宇燕分别执笔撰写了5篇弥足珍贵的采访录。为了缅怀为附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顾蔚云校长和朱鑑荣主任,校友会专门组织召开了3次座谈会,由吴逸和张爱芹分别执笔撰写了回忆文章,作为追思专稿放在全书的前面。

  在审核1950届校友王秉礼征文“伟大的母校”的时候,我差点被他家复杂的人物关系搞晕。为此我特意画了张表,把他家三代人的姓名、亲属关系、工作单位全部填上。经过画图我发现,他家子孙三代不是16口人而是18口人都在附小念过书,是迄今为止家庭人口最多的同为附小校友的大家庭,顾蔚云校长对他家恩重如山。后来他家的故事经过进一步挖掘,编入到附小历史剧《丁香花开》中。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始终没有人写,那就是1958年12月,5年级学生马福兴代表清华附小全体师生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赠送贺年卡的故事。为了帮助当事人寻找当年在《新清华》上刊登的照片,王如骐特意去了清华校史馆、档案馆,在浩瀚的资料中查找,费尽周折,一周后终于拿到当年周总理在政协礼堂接见清华大学文工团及当事人的照片。当事人思绪万千,撰写了“难忘的记忆”一文,对附小的历史进行了补充。

  在征文截稿日期结束后,我意外收到一篇1969届毕业生余小东写来的,叙述他家6代15口人,从1933年起至2000年与清华附小交集的故事,但内容比较简单。我阅读之后非常兴奋并马上推荐给编委会成员,大家也交口称赞是一篇“难得的好题材”。吴逸马上联系作者并帮其修改润色,王如骐马上去清华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撰写了编者注,弥补了附小历史的空白。

  为挖掘完善清华附小厚重的历史,编委会成员就是这样工作的。我们的辛勤劳作得到广大校友的认可,这是我们的光荣与骄傲。

  四、编辑花絮

  征文阶段的审稿工作到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作为执行主编,如果让我客观地评价近200篇征文的质量,我感觉大多数较好,少部分较差,但是它们有故事、有内容、有情节,是难得的历史资料,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润色就成为编委们的主要工作。我这里说的润色不是简单的修改,而是再创作,既花精力又花时间,比自己写文章还费劲。印象中杨锐承担7篇、我与王如骐各承担5篇、耿忆轩承担4篇、陈冲和庞沄各承担2篇以上。中间还有交叉,如我修改后不满意又交耿忆轩再修改,直到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为止。修改他人文章是需要真功夫的,杨锐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他可以只挪动几个词句就使文章通顺起来,据说这是他长期为领导改稿磨练的功夫。志愿者也功不可没。汤纪予老师当时在海南度假,为按时完成审核任务,70多岁的她在海南还经常加班加点审稿到夜半,令大家感动。

  耿忆轩与匡云是编委会自始至终参与《世纪情愫》审核的编辑。记得审稿初期,吴逸找到我说,一定要找一位认真负责、对附小历史了解、严谨有爱心的编辑来审核成志学校时期的稿件。我仔细斟酌,最后选定了耿忆轩。老校友的文章各式各样,有口述记录的,有纸质的,还有年代久远历史事件记不清的……需要逐一落实,文字上还要帮助修饰,耿忆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匡云是《清华大学学报》的编辑,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凡不能出席的编辑会议她总是留言:有工作尽管吩咐。分配的审稿工作她总是提前完成。在全书印刷的最后审核阶段,她一丝不苟,最后又将她那个年代同学的文章找出来一一审核。

  有两篇没有选入《世纪情愫》的精彩征文胎死腹中是个遗憾。一篇是吴逸代表编委会撰写的采访稿《传授爱的教育--采访游珏》,另一篇是张丽康撰写的采访徐全我老师的故事《从保育院走出来的人民教师》。这两篇文章精彩之处在于:现年95岁的游珏老师,是目前附小找到的唯一健在的成志学校时期的老师;徐全我老师作为1950年代北京市第一个红领巾班的班主任,有个性的名字将她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这两篇文章由于与本书主题不相符,春节后被编委会推荐给清华附小正式出版物《老附小人》一书,它计划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被推荐的还有另外30篇征文)。没想到好事多磨,此书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至今没有出版,所以这两篇文章始终没有问世,这是我编辑《情愫》最大的遗憾。

  《世纪情愫》的封面设计在全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编委会设想,该书的封面设计不但应该典雅、庄重、有厚德载物之效果,还应该体现附小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选择什么图案可以一箭双雕?讨论时大家似乎心有灵犀,异口同声赞同将成志学校百年老校舍作为背景图案,选用老校友黄宁将军的书法为正标题,为伊然的设计提供了素材。贾东东被大家称为《情愫》的装帧设计师,充分发挥了她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专业特长,书籍的装帧形式、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位置、目录格式、以及纸张材料的选择等多个环节的艺术设计,大都由她和庞沄承担。当装帧具有时代特色的回忆录一出版,立刻获得大家好评。

  为做编辑工作总结,我数了一下《世纪情愫》的审核次数:八次,前所未有呀!我做编辑工作那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一稿八审的情况。为什么呢?实际情况是工作走到这步了。编委会最先设想,此书由出版社出版。在征稿阶段,编委会边征稿、边审稿,三校定稿。2015年春节过后,出版社提出交稿的技术要求:齐、清、定。齐是指文章齐全,清是指内容清楚,定是指目录与定稿一一对应。此外要求插图位置明确、照片清晰,全书需要编辑成图文并茂的电子版交出版社。为此,庞沄连续加班加点一个多月,编委会两次审核打印稿。后来,传来上级指示,要全书删除“文革”内容,编委会讨论决定:宁愿不要书号也不能删除历史的记录,否则百年历史将不完整。新找的印刷厂按照合同要求排版三校定稿,我们三次审核印刷稿件。三个阶段的审稿次数一共八次,从孕育到出生,编辑出版一本书多不容易呀!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编辑故事吧!听许多附小老师告诉我,毕可纫老师在多次场合,为说明校友会编新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常拿我来举例子,说我边哄孙子边审稿,的确如此。每天我两者兼顾,经常在照看孙子的时候构思审稿、构思编委会工作。晚上回到家虽然精疲力尽,但是一看校友会办公群上编委们的留言,马上像打了鸡血似的精神焕发,投入到审稿当中,乐此不疲,周末两天休息也如此。广大校友为百年校庆撰写的近200篇征文,我是第一读者,每篇文章我连读带校对看过多次,以至于后来审核他们的稿件要删除或者修改一个字我都舍不得。记得有一次我受某作者委托为她征文润色,之后我先生审核。他说我润色的文章写作笔法极像我曾经的撰稿《致敬我的母亲》,这是善意的批评,一本回忆录中的文章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才有看头,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圆满热闹的清华附小百年校庆大幕已经落下,在参与筹办过程中,每个人都有难忘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在此,我只是将自己记忆深刻的几件事记录下来,为自己一年多的编辑工作画个句号。耿忆轩用一句话概括了我们对《世纪情愫》的感情:“她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们共同的孩子。”感谢与我默契配合的所有校友会成员!感谢为《世纪情愫》《校友名录》出版做出贡献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