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清华附小百年----付锦霞(清华附小64届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我的父母是清华大学的职工,因此我们姐弟三人都是清华附小的学生;我的三叔是清华附小前身---成府小学上世纪30年代的学生;而我的女儿则是1987---1990年在清华附小就读,再过几年,我的外孙女也将在清华附小上学了。可以说,清华附小是我们傅家几代子孙童年成长的摇篮。

        附小百年,经历了国家命运的动荡---抗战、解放、建设、改革、发展,寄予了几代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殷切希望,培育了成千上万个优秀人才,从清华附小走出的学生遍布在祖国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有的已经成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知名学者;有的成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总之,他们在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工作的同时,谁都没有忘记曾经培养教育他们成人的启蒙学校---清华附小。

        如今已是90高龄的我的三叔,还十分清楚的记得他上学时校舍有多少间房屋,房屋的窗户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年级、几个班,班里有多少学生;上的课除了语文,算术,地理,历史,音乐和体育,还有农业课和木工课;课外活动还排练舞蹈、话剧,要不就是踢足球参加比赛什么的------。他说,他的童年是快乐的,他在成府小学不仅学了知识、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他爱国家,爱启蒙他的母校,他还清楚的记得成府小学的校歌有这样几句:清华校里多师长,个个都帮忙,同舟共济同富强,志在青云上,国旗迎面高飘扬,要与国增光------。

        我和我的姐姐、弟弟都是文革前清华附小的学生。

        黄玉琴老师是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给我们班做班主任是黄老师的第一次。她爱这个工作,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谈心、家访、解决困难、和学生一起同玩同乐,没有架子只有爱,她对我们的关心,几乎每个学生都感受过。60年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记得那时候从颐和园春游回来,路过黄老师家,黄老师一家人迎接我们学生到她家做客,黄老师父亲早就熬好了玉米渣粥、煮好老玉米等着我们饱餐呢!后来黄老师要调到别的班去了,我们全班同学痛哭了一场,真舍不得让黄老师走啊。

        小学五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沈玉凤老师,那时候的班主任是又教语文又教算术。一天,上语文课是“梁生宝买稻种”,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生宝受村里之托,到外地去给生产队买稻种,为了省钱,他住在大车店,因为天气冷,吃饭时就要了一碗热汤面二碗热面汤。吃完后就暖和多了。这“一碗热汤面二碗热面汤”就像绕口令似得把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给绕糊涂了,沈老师十分耐心的给讲明白了:“汤面是带了汤的面,里面是有面条的,面汤是煮了面的汤,里面没有面条”。在小学的六年当中,类似上面所说的一些生活小常识或是哲理,老师在上文化课时就捎带的教给我们了。

        沈老师课讲得好也很严厉,这是大家公认的,我们是又敬又怕又愿意上沈老师的课。在这种心情下,全班同学基本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普遍上升,我的学习成绩也从80分左右的水平提高了一大块,记得一次全年级算术统一测验,我考了95分,全年级考90分以上的没超过10人,我真是爆了冷门,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还奖励了我一个盖有小红花印章的笔记本,要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表扬和奖励,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从那次鼓励以后,我的学习越来越好,期末考试四门我考了三个100分呢!

        我是老三届的知青,1987年由于家庭变故,我的女儿面临转学到清华附小和改姓的问题,她当时是有心理阴影的。转学后,我和女儿的班主任高老师有一次谈话,我说了我的担心,怕同学们笑话或看不起,给孩子带来思想负担和压力,是高老师的一番话减轻了我的担心和后顾之忧,她说:你们这一代人真是不容易,赶上了文革耽误了学业,未成年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30多岁又面临重新选择人生之路,工作不顺、家庭不顺,连累了孩子,你放心,我会关注你女儿和其他同学的反应,引导大家端正态度,不会让你女儿受委屈的。有了高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呵护,我女儿很快就顺利地度过了那段令人难忘和阴沉的日子。

        附小百年,我三叔、我、我女儿就跨越了半个世纪之多,不同的年代培育了不同的人才,我三叔是国家二级编辑,现离休在家养老;我于1988年调回清华大学工作,在20多年的后勤工作中也略有一些建树;我女儿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做教务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取得的成就,与在清华附小接受的启蒙教育分不开,我爱清华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