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华源远流长----沈以力(清华附小67届2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清华园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曾经出生并成长的摇篮,从托儿所里到幼儿园中,直至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我们就读过的地方。由于历史的成因,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未能完成到大学攻读学业和继续深造的梦想,便步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中。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里曾是我们人生最初拥有过的美好家园。

    1961年我从清华幼儿园来到了如今的清华附小,回想这段往事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和人生历程了。而在我脑海里时至今日仍保留着对清华附小校舍和曾执教过我们的那些老师的印象,这些保留在心海里的那份记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都源于接受人生启蒙教育时的难忘情结,同时,也是现实人生中的真实写照。思绪穿越了曼妙的时空阻隔,载着我仿佛回到了昔日的校园中。那时,同学们每天上下学都要途经园区外的大操场,由黄色黏土和砂砾碎石构成的空场中央有一株巨大的伞型大柳树,我们在体育课间常躲到树下阴凉处稍事歇息,当年,代课的有大关、小关和小刘三位男老师,大家在沙坑里跳高、跳远,在场地上踢足球,每天躲不过的就是课间操了,尽管做操时并不认真,甚至动作也并不标准,但在教室里坐久了,能跑出来到外面场地上散散风,仍算是一件令人神愉悦的幸事。

    那时,学校贯彻的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这些让人感到可敬可爱的老师无不是点亮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楷模。作为我们学生不但要学习语文和算,还会有常识和音乐课,最爱听大刘老师在课堂上讲各种趣味故事,最怕的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默写生字,每次对情感上较为亲近的董老师来讲课时,就会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还会饶有兴致的举手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记得在新生入学时,课堂上要双手背后,做到挺胸抬头认真听讲,这种硬性规定的坐姿,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改掉了我们自身带有的许多小毛病。令人感到厌烦的就是要削铅笔和包书皮了,一直熬到了四年级时,才开始用圆珠笔和自来水钢笔,这总算是把我们从日复一日削铅笔的劳动里给解脱了出来,那会儿,为了节约,用手难以把握的短铅笔头,还要套上个金属的铅笔帽来继续使用,橡皮的只剩下了一丁点,还捏在手指间舍不得扔掉。有时,为了改正一个写错的字,经常会把田字格本上的纸都擦破了,学习中既有过酸楚的泪水,也有过沾沾自喜笑容,我们在许多位老师的辛勤抚育下,这个神圣的殿堂掌握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前行的力量。

    大约是在四年级的时候,班里开始学写大字的课程,我们各自置备了中楷的羊毫笔、砚台及墨块,用颤抖的手把持着笔管临帖描红,研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直到后来有了瓶装墨汁才把我们令人生厌的研中解脱出来。赶上珠算课时,每个人都肩负着一边走一边哗哗木制算盘,有的同学家长给算盘量体裁衣缝制了布兜子,那些加减乘除的运算口诀在课堂上让人朗朗上口,却也令我们着实费了一番好大的功夫,只可惜!现在都将这些我们祖先发明创造的知识传承给忘光了。班组里开展过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一些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便自发地组成了各个组别,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功课并完成课外作业。使个人爱好与兴趣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不知是不是出于这个缘故,后来便出现了当今世人所熟知的文科班和理科班之分。实践证明我们当初所学的这些人生必备基础知识,永远没有过时或落伍这一说,知识赋予了人前行所需的力量,而我们在校时的各位老师都是我们终身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正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些学子在社会上去创造财富的基础知识,他们无愧于为人师表的光荣称号。

    现如今的清华附小在原有的校址基础上进行了扩容与翻建,新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我们过去在校时真可谓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几十年间,学校在迎来送往中经历了一批批师生和员工,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口碑也同样是与日俱增。我们这些昔日的学生,现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无不为自己曾是一名清华附小的学生而引为自豪。在我心目中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正可谓是;粉笔无言写春秋,黑发霜染织画图;春播桃李三千亩,秋来硕果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