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一切皆为“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

| | 分类: 媒体报道
        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养成健全人格”,而“健全人格”即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成为民国初期教育宗旨的主要源泉,也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百年来一直探寻的核心意义。
  在百年的教育历程中,清华附小不仅是践行者,更是榜样。秉承“家国情怀、完整人格”这一传统的清华附小,用百年的声音宣告:学校的使命,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生和健全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这篇报道中,我们将截取这所小学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三个节点——成志学校初期、西南联大附校时期、清华附小步入百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关注这所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小学,在岁月更迭中,如何坚守教育使命,诠释学校的真正意义。

        成志学校、西南联大附校
  清华校训带来思想启蒙


        2014年9月1日,清华附小开学典礼。早晨7点,孩子们陆续进入校园,洋溢在每一个学生、老师、家长脸上的微笑,互相举起的大拇指,让人感受到这所坐落于清华园里的百年小学的传统积淀与现代活力。
        一个世纪前,清华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的孩童们也是在清华园里接受了最初的启蒙。1915年秋,成志学校由清华庶务长李仲华、汪铁英创立。今天,清华大学二校门西侧,还有一幢灰色平房——丁所,正面门楣上“成志学校”四字依旧醒目。
        即使在今日,学校董事会成员的名单,看起来依然阵容“豪华”:叶企孙、冯友兰、马约翰、萧公权、朱自清、杨武之、陈达、潘光旦等都位列其中。与此同时,身处清华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给成志学校的小学子们带来了最初的思想启蒙。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先生就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我们这些子弟也是起作用的,这里没有懒散,没有低俗,它教我们要像昼夜一样永远向前不停息,这种精神似乎比一般的实干精神更丰富、更深刻。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被迫南迁,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设学校”开学。当年的学生黄宁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躲避日军的空袭”,度过了4年小学生活。而为躲避日军空袭频繁跑警报的经历,让年幼的黄宁立志长大要研制更强战机抵御侵略。后来,黄宁考入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并成长为共和国新时期的一位将军。
        时至今日,西南联大附校时期校友回忆起当年的小学生活时,印象更深刻的不是艰苦的环境,更多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以及学校与众不同的教育特色、老师的因材施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等等。据校史记载,在战争年代,联大附小有过儿童节,展示自己亲手制作航模等各项活动的乐趣。当时,附校校长黄钰生的理念是“办一所抗战时期全国最好的学校”。正是包括黄钰生在内的教育者对办学使命的坚持,让当年的孩童依旧可以接受优良的小学教育,并受益终生。

  清华附小快速发展期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最近,在清华附小“水木秀场”名生讲堂,五年级1班的宋锡沛面对着100多位1-6年级的同学,侃侃而谈,分享着他与车的故事。这位总爱在品德课上画车模的男生在四年级时就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也引发了水木秀场为这样一批学生展示的变革。
        除了爱车的宋锡沛,在“水木秀场”开讲的还有许多有个性、有才华的学生,如立志要当中医的四年级学生许馨元、满世界抓昆虫的李嘉华等等,学校设立“水木秀场”的初衷,就是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清华附小,老师潜心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被老师、家长小心呵护。这一切都源于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此,清华附小确定了学生在校六年的成长样态——“健康、阳光、乐学”,并细化为“家国情怀、身心健康、公共道德、学会学习、社会参与、国际视野”等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清华附小花大气力构建了“1+X课程”育人体系,通过整合,凸显“亲近母语”、“体育健康”、“实践创新”三大课程特色。
        家长们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健康”、“阳光”、“乐学”这些在开学典礼时学校阐释过的理念,正在内化为孩子身上令人惊喜的成长,而这些身心变化对孩子未来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一个好分数。
        “老师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下子打动了我们”。回忆起3年前女儿入学时的情景,学生于芷鉴的爸爸于永超记忆犹新。看着欢呼雀跃的女儿,于永超觉得,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会很快乐。而在学校开放日和孩子一起听课的经历,也让于永超真切地感受“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含义。
        “语文课上,老师会带孩子排演一段小话剧,学生自己装扮角色,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数学课上,老师会结合最近双11网购,让孩子想想折扣、赠券,到底哪个更划算,既好玩又锻炼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还有女儿最爱的课前三分钟,她自己选主题、找资料、选颜色、配动画做PPT,然后上台演讲。”于永超发现,女儿不仅爱学而且乐在其中,原来害羞的小姑娘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这才真的是让孩子站在教育的中心。”
        走在今日的清华附小校园,记者发现,见到陌生访客,学生会微笑着主动鞠躬问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随处都有书,随处皆可读书;轮滑场、网球场、棒球场处处都有学生们锻炼的身影;教室中、走廊里、墙壁上,甚至老师的办公室里都有学生创作的作品……这一切,都成为“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这一办学理念的最好注脚。
        回首学校百年发展历程,如今的清华附小已步入快速发展期。秉持“完整人格”的传承,今日的清华附小引领着家长、学生,将清华附小变成一所有角落、有故事,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一所受人尊敬的卓越而伟大的学校,从而实现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彼此抵达。

        ■ 我的小学

  成志学校的三大传统:第一是爱国精神;第二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第三是尊重科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永远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是当时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李岫(作家、北师大博导,其父李广田曾任成志学校校长,《阿诗玛》编剧)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受教育的年龄和程度不同,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西南联大附小的入学考试一至四年级用一份考卷,考题内容多样,程度不一,老师根据考生分数决定适合上哪个年级……在当时是很新鲜也是很成功的教育方法。
  ——吴庆宝(1943年入学西南联大师院附小)

  ■ 专家观点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幸福负责(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应该打好“三个基础”:第一个是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第二个是打好学习的基础;第三个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其中第一个使命主要强调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这是基础之基础;第二个使命主要强调学生的智育,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第三个使命主要强调学生的德育、美育等,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标准,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简言之,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为一个人的一辈子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 百年大事

  >1915年秋
  李仲华和汪铁英创办成志学校(清华附小前身),为清华大学校内教职员子弟学校,李仲华兼任校长,暂借汪铁英住所上课。

        >1927年
  建成成志学校丁所校舍。此前校址曾先后迁址蓝旗营内(今校内胜因院一带)、校内学务处之西院。

        >1937、1938年
  北平沦陷。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11月

        “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设学校”(清华附小前身)开学,学生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级,共79人,教职员约20人。

  >1942年

  联大附小与附中分办,以大西门外的浙江享堂为校址。小学自有特色,至1946年,学校课程近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