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管理跟着学科整合 探索现代小学转型

| | 分类: 媒体报道
        11月13日下午4点半,清华附小每周例行的校务会正在进行,清华附小本部管理层的核心人员悉数参加。
  一所学校能否发展得好,能否将优秀的教育理念贯彻执行,管理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从百年前的校董事会制度,到今天的“影子校长”、“中心负责人”,清华附小的管理体制越来越“时尚”,也透露出更强烈的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特色。而这一发展过程,也正代表了中国小学管理的现代化过程,一个教育工作者反复探索、追寻教育理想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对话】

  探索未来小学的样态

     新京报:对学校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发端于何处?

  窦桂梅:我教了30多年书,这期间,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我头上有特别多的领导,教学组长、教务处主任、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教学校长、德育校长、科研校长、总校长……上面千根线,下面都穿在我这班主任一个针上。另一方面,我所认同的教育观是着眼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但过去的学校,德育归德育,教学归教学,没有一个系统联系。2010年,我做校长之后,就在思考育什么人的问题。也在这一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倡导“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并提出了“完善治理结构”的要求,这也要求我探索现代学校治理的机制。
  新京报:组织机构是与学校课程管理配套的,应该怎么改?
  窦桂梅:我用的是倒逼机制,用课程整合来带动学校的变革,而首先进行的是“1+X课程”改革。在这种改革下,我们特别强调整合——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结合,能跨学科教学的一专多能的老师就更符合当下的需求。学科进行了整合,管理也就跟着整合。
  我们首先尝试项目负责制,原来的8个部门整合成3个中心。之后,我又把年级也进行了整合,设立“段长”。段长也是“中心”的负责人,这样,学校领导就既管一个中心,又负责一个段,还要兼顾某个教学或德育的领域。经过这些改革,老师头上就只有一个领导,就是段长。再加上我们一切都倾向一线,就达到了我们让老师和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
  新京报:学校现行的组织架构中,也出现了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子。
  窦桂梅:事实上,清华附小的管理也借鉴了一些企业管理之道。接任清华附小之初,学校就先着手制定自己的《办学行动纲领》。这一点,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给了我很大启发。行动纲领分为办学理念、教师、学生、管理素养等五个领域,成为附小的“法典”,旨在告诉教师——我们原来在哪里,现在去哪里,未来到哪里。
  在管理方面,借鉴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比如星巴克董事长、CEO霍华德•舒尔茨的著作,《海底捞你学不会》等,我都建议全校老师学习,甚至让老师到星巴克喝咖啡,去海底捞吃饭,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道理。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你目前的组织机构改革?

  窦桂梅:其实我目前所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小学样态的转型。今天的小学与昨天的小学已经不同,未来的小学又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未来的小学转型探索。当然,这种转型的探索也是异常艰难的,对于老师以及管理者都是挑战。不过我相信,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品质的变化。我们今日为百年清华附小探索的这种新的管理制度,也将为未来小学的转型提供更多借鉴。

  历史回眸:从校董事会到校长负责制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以及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其中的教育行政独立,就是指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士主持教育。
  诞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清华附小,在学校管理上也留下了其痕迹。
  成志学校(清华附小前身)创办之初,学校管理由校董事会负责。叶企孙、张子高、冯友兰、马约翰、萧公权、朱自清、杨武之、刘崇鋐、陈达、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在成志学校担任校董事会成员。
  校董事会是学校最高权力机构,校长由校董事会聘任。校董事会办事务实,治学严谨。
  在成志学校董事会会议记录上,能看到董事会讨论和决定的学校事务:
  “一二年级完全没有课外的作业,如日记抄写多在教室内。”
  “一年级抄书本格子空特别放大。”
  “图画纸要放大使小儿有发挥及运用腕力的机会。”
  “改作文请多留意每生的白字及话病而每人能与个个面谈则进步自多。”
  时至今日,懂教育的人主持教育,演变为“教育家办学”。我国的普通中小学都采取校长负责制。
  学校一般设有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校办工厂(农场)办公室等部门。校长办公室负责处理人事、文书、档案、信访以及日常行政工作,还有校长交办的其他事务;教导处负责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有些学校由德育处负责);总务处负责学校的财务、物资保管、维修、采购、基建、校园管理、师生保健以及生活等事项;校办工厂办公室主要是管理好学校工厂(农场),组织师生参加劳动,解决产品定型和供、产、销等问题。

  同时,校长负责制不同于“一长制”,学校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教职工代表大会是一种民主管理的形式。校长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应主动听取党组织和教代会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使三方面形成合力。

  现代决策:整合管理体现文化价值引领

  而在北京甚至中国的小学中,清华附小的管理体系显得“另类”和“时尚”。其他小学中常见的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设置,皆不见踪影,而出现了“段长”、“中心负责人”等新鲜角色。此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影子校长”,在校务会上串联主持整场会议,并不时就一些决策发表意见。
  据清华附小副书记、主管学校人力资源工作的王丽星介绍,段长要全权负责该年段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质量;本学段聘任哪些教职工,由段长说了算;本学段教师的考核,段长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本学段教职工的级别薪酬,段长的意见也是举足轻重。此外,段长还可以决定本学段预算内经费的使用,级别相当于副校长。
  在一定程度上,段长集合了年级组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副校长以及人力考核的部分职责,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财权”。
  但段长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岗位,他们还是本段内的任课教师。此外,有些段长还要兼任学校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
  “清华附小副校级干部任‘段长’兼任学校职能‘中心’负责人的管理模式,正是附小扁平化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王丽星说,这种设置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联系,去除由于结构复杂化而带来的信息传递的障碍,有利于学校理念“直达”教育教学一线。
  如果说,“段长”是期望把中层干部放下去,那么“影子校长”的目的就是把年轻老师提起来。
  从去年开始,清华附小尝试鼓励一线年轻教师担任“影子校长”。在轮岗的一个月中,行使相当于校长或副校长的管理职责,学做管理者。
  每月的“影子校长”,由一位学校中层与一位一线教师组成。一线教师年龄须在35岁以下,有时会选择学校评选出的“卓越教师”担任,有时会挑选没什么经验但却很有想法的老师。
  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刘峻杉表示,通过对北京以及外省一些知名小学的分析发现,这些学校在组织结构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甚至可以说是“很时尚”。从学校的结构图中也可以看出,其功能设置会相对复杂,而已经不是过去的简单结构。

  我们看到,一所百年的小学,正在构建基于课程整合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由学校行政管理,到课程领导,再到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实现一种管理重心的下移与开放。

  “段长不是一个官儿”

  曾在清华附小CBD分校担任执行校长的傅雪松,如今是清华附小本部低年级段的“段长”,主要负责一、二年级的管理。

  “段长,可不是整合两个年级的年级组长这么简单。”傅雪松说,“小校长”是学校为段长的定位。
  在傅雪松眼中,段长的设置起到了校级干部下沉的作用,段长都很“接地气”。“我们既是段长,又是一线老师,因此我们最知道一线老师的喜怒哀乐,也体会得到一线老师的困惑。”

  同时,与过去职能部门多、每个职能部门都能给年级“派活”不同,段长可以起到一个协调与整合的作用。“这个活动适不适合本段的需要,最近的活动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和考试冲突了,一线老师是不是能适应得了……”傅雪松说,自己从没把段长当成一个“官”,而是协调关系、承担责任、与大家并肩战斗的一员,是一个整合型领导者。

  让普通老师成管理者

  现任三年级(1)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李春虹,在去年被选中担任影子校长。
  那时,李春虹刚刚从美国交流回京,就突然接到“任命”。当月,适逢几个大型会议及一个国际性论坛在校内召开,她白天要带班、上课,还要抽空到全校其他年级和班级巡视;下了班,她除了要批改作业,还要参与会场安排、灯光调试、资料分类以及课件准备与测试等繁琐的会议筹备工作。
  “从旁观者到组织者,站位不同,视角就会不同。”李春虹说,“影子校长”这一个月,她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各种考虑。再次回到班级,李春虹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学校的办学理念。

  “影子校长”让普通老师成管理者,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校的发动机,激发了普通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 

  “有效”是衡量组织结构的标准

  ●刘峻杉,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讲师,曾经对清华附小等很多国内知名小学的组织结构管理进行研究

  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呈现出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而这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小学。
  这些年小学的发展一直在升级,包括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教学水平、可利用的资源以及管理水平。伴随着学校规模与发展水平的提高,简单的科层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处于领跑位置的小学,因此在组织架构上发生变化也成为必然。
  当一个学校进入自主发展阶段,就需要盘活内部发展动力,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分权”,即对校内管理权力的重新再分配,以便进一步优化管理。而这个优化过程,就需要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专业委员会的建立等等。
  当然,并非所有的学校都要学习这样的管理模式。因为每所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就要匹配不同的管理模式。
  可以说,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并没有一个最好的阵型,而只有最适合的阵型。而衡量组织结构是否适合的标准,就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