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召开《新京报》与部分校友座谈会

| | 分类: 工作活动


    2014年12月25日,在清华附小图书馆举行了《新京报》记者与部分校友座谈会,了解清华附小早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开展课外活动的情况等。《新京报》教育周刊主编巫慧、记者缪晨霞和清华附小50届毕业生李曾中、53届毕业生施鹏飞、55届毕业生毕可纫、吴小平、56届毕业生张连耕、61届毕业生吴逸、62届毕业生陈冲、65届毕业生庞沄、裴东亮、丁红、杨锐等1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校友深情回忆了当年的校内外学习生活和校长、老师们以自身高尚的师德筑起的师生情谊。大家饶有兴味地畅谈当年除了语文、算术两大主课外,学校还开设了品德、劳动、自然、唱歌、图画、大字、珠算、手工等辅课,组织春游、祭扫烈士墓等主题队日活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同学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同学们童年的校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经常玩儿得流连忘返,而学习也没有耽误。

    大家感受最深的还是那时校长、老师的敬业精神和爱生之情。大家说,尽管那时清华附小的办学条件比现在要差很多很多,但那时的教育成效是不容忽视的。清华附小的教育首先是对孩子们心灵的感召,教给孩子们怎样去做人,教给孩子们从小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然、热爱劳动。大家动情地谈到顾蔚云校长、朱鑑荣主任朴实敬业、为人低调,不仅出色地办好了清华附小,还默默地不知资助了多少家庭困难的孩子!那时的一大批老师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爱,他们的身影和言行大家至今历历在目。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大家意犹未尽,觉得很多话没说够。大家一致认为,清华附小给大家留下的老师精神、附小精神是一笔终身财富,始终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态度,这些精神应当在百年校庆中认真总结、很好传承、不断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