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记忆留痕 之二----程远(清华附小1965届2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班主任高秋萍
        同年级其他班的老师调换得如同走马灯似的,而我们二班却不一样。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由同一个老师担任班主任,她,就是高秋萍老师。也由此,同学们与高老师建立了不可言表的深厚感情。毕业多年后,以班级而论,我们二班与高老师聚会的规模在附小恐怕是最大的了,出席的学生竟有40人之多。
        高老师在我心目中永远是青春靓丽、性情活泼开朗。全体同学一致公认,她那两条后垂超过膝关节的大辫子,绝对是锁定大家眼球的极佳象征。
        高老师主教的是两门大课——语文和数学。由于备课极其认真,她在课堂上讲起课来,概念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条理。
        另外,高老师还非常关心学生们的日常思想动态,总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或家访,或课下面谈,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给予相应的辅导。谈话中,以鼓励为主,提倡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高秋萍老师获得了家长及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她教出的学生,排除实验班的特殊原因,与同年级各班比较,成绩好的人数也相对居多,有考入中学的例子为证。
        就本人而言,自己觉得在高老师麾下倍受青睐。当过班长,评过三好学生,受到过高老师无数次的鼓励与表扬。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班里要派一名优秀学生去参加天安门城楼的检阅。这么高的荣誉,高老师选派了我,充分说明了老师对我的肯定与期望。
        当然,作为小学教师,面对少不更事的顽皮孩子们,高老师有时也要采取严厉的教育措施。我虽然功课不错,但不属于特守纪律的学生。上课管不住自己嘴巴,私下里老跟同学窃窃私语。有一天,高老师毫不留情地命令道:“程远,晚上吃完饭后,你到教室里来反思。”
        要知道,我家住在离学校很远的西院,但师命难违。夜色沉迷,星光扑朔,我单拨儿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荒野小径,穿过毛骨悚然的小松树林,朝着附小方向前行。进入学校,静悄悄不见人影。登上自己班级教学楼的二层,由于没灯光,只得沿着回廊通道向东徐徐蹭步。
        到了教室门口,往里一探头,冥冥之中,闪烁着七八双眼球的反光,不用猜,肯定是调皮捣蛋的宋凤翔、王济平之流。摸索个空位坐下,我手背后,腰挺直,在黑暗中等待着高老师的适时光临。此时,在座者哪个也不敢再瞎贫胡逗了,万一老师猛不丁地出现呢?那可就惨德罗夫娜了。
        老师在干嘛呢?在办公室里,正在批改成摞成摞的作业本。终于,教室灯光亮了,高老师于门口现身。这实在是个很让人精神一振的事,因为,无论老师后面的训导如何严厉,怎样漫长,都将离放归的时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这件事仅仅是高老师教育我们的一个小插曲。挨了罚,长个记性,以后就不能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得顾全大局,得有组织纪律性,得学会懂事,得明白克制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是很好的素质教育吗?
        自打1965年毕业后,伴着中学、文革、插队、工厂、上大学以及工作的历程,我再也没返回母校探望过。我刚上中学不到一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由于那时“尊师重教”的传统遭到了彻底破坏,觉得所有学校都是乱糟糟的,加之我对附小受“文革”影响的状况不明,心中对学校产生了反感,便断了回学校看看的念想。
        1984年的一天,当我偶然路过附小时,看到学校里一个人影都没有,便突发一念,想进去走一走,看一看。
        由北面大门步入,仅瞬间,一股触景生情的激动猛然爆发出来,浑身细胞被时光倒转穿越的感应震颤莫名!那昔日的教室、场地,使我感受到当年身历其境的感觉。看着那转梯、那双杠,我仿佛看到并听到了当初同学们相互追逐玩耍喊叫的真实情景与声音。我轻易不哭,但此时此刻,沉浸在昔日的场景中,不禁鼻子一酸,潸然泪下。
        我继续慢慢往校园深处走去,那种时光穿越的感觉,始终环绕着我的身心久久未能消褪。路过音乐教室时,我似乎听到了刘秉忠老师用教鞭“啪啪”抽打自己裤腿的声音……
        我双臂趴伏在教室楼二楼的栏杆上向下俯瞰,仿佛看到了儿时同学们玩耍游戏的场景,攻城、拽包、跳皮筋,甚至同学们在水泥地上打乒乓球的动作,一幕幕逼真而又清晰地掠过脑海,让我回忆得如梦如痴,久久不息地陷入陶醉之中……
虽然以后我又数次返回附小,希望能再次感受儿时的快乐,却再也没能进入那情那景。
        1987年,我抱着自己一岁大的儿子漫步至附小,想去看望高秋萍老师,就走进了校园。巧的很,高老师正在给列队于小广场的同学们训话。我没有打搅,在稍远处的树荫底下静静地观望着。谁知高老师一扭脸,看见了我,居然抛下那些小学生们,朝我走了过来。没寒暄几句,高老师便转过身,对那一班的小同学们大声讲道:“你们看,这就是,我以前的学生……”
        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因为,老师以我为自豪,为骄傲。
面对老师,是不能讲大道理的。我仅在心里默默地想:自己一定牢记您以前的谆谆教导,不辜负您的培育之恩。一定要好好工作,为您争光!

结语
        毋庸置疑,清华附小作为孩童时期的基础教育部门,秉承“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遵循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纲领,确实在教书育人,以及引发同学们各种兴趣爱好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个小学生,尽管在当时还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教育理念,但待他们步入社会后,清华附小对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全面成长的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地使无数毕业生受用终生。1969年,我们65届毕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批奔赴陕北农村插队落户。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在“读书无用论”的环境中,清华附小毕业的孩子们整日劳动之余,在没有电灯的艰苦条件下,仍能利用夜晚,在小煤油灯的陪伴下,大张旗鼓地自学习“数理化”、“文史哲”,以及各类“知识性书刊”。这就是“成志于学”的校训对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那时候根本没有考大学一说,自学仅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求知欲望和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冬季,端持着课本,经常被冻得两只手交替藏在被窝里,以求得读书时间的延长。早上起来,由于煤油灯烟熏的缘故,用十个手指头轮流插进鼻孔,出来后全被沾成黑色。
        等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秩序,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凭借在农村自学所获得的知识,优势突显,或考入大学,或出国深造,或步入工作岗位,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大显身手。我想,这一切,不就源于清华附小带给我们最初的基础教育结果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
        在清华附小 “百年校庆”之际,衷心祝愿母校蒸蒸日上,续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