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忘不了那温馨而厚重的童年记忆 之一----周友樟(成志学校1948届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若是有人来问我,这一生中哪段历史最值得回忆?我肯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1943年至1946年在大后方昆明的3年西南联大附小的那段学习生活。当时各方面条件虽然很艰苦,时不时地还要跑警报,但有幸生活在“联大精神”的环境中倍感骄傲,自幼就知怎样刻苦,怎样听老师和大人的话,怎样做事,怎样善待他人……

    为解决西南联大各学院教职工子女就学,教育部批专项资金筹建学院附中、附小。1940年11月1日在昆明开学,历时6年,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秋季学校完成了她的历史重任而宣告解散。部分教师、学生随同家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聚集着众多民族兄弟姐妹的美丽的西南边陲春城,我的第二故乡——昆明,各奔东西了。

    联大附小的校址选在联大北校区西南侧只有一道土坯墙之隔的原浙江享堂。享堂是个已经很旧的、不大的坐西朝东的四合院,院子是灰色长方砖铺地,院内西面是一间较大的面向东的南北方向的房屋,北侧和南侧各有一间同样大小、分别面向南和面向北的小房屋。小灰瓦尖顶屋上长满了野草,大门洞的左右两旁各有一间不大的四方形小房屋。所有的屋内均无顶棚,地面铺着高低不平的地砖,窗的下半部是砖的,门的下半部是整块木板,两者的上半部全是小小的长木块拼成的不同的图案格格。刷的红漆早已不红了,门窗上的格格没有玻璃,也不能糊纸,否则那该有多黑呀!屋里屋外,那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好在当年昆明的气候宜人、四季如春。

    享堂原先3间较大的房屋作为附小教室或老师的办公室,屋内墙壁只用淡淡的白石灰水刷了刷,下半墙仍可透见灰色的小长砖;屋内添了教学必备的黑板、桌椅和老师的办公桌。大屋前台阶下的正中竖了一个旗杆,校园南侧四、六年级教室和享堂大门对面一二年级的教室及小院,均是因建校所需先后扩建的,后者教室是在小院的东侧,墙东窗外即是联大北校区,校内西南侧是一排排茅草屋顶的学生宿舍。这两间一二年级教室除了上课外,还供中午在校用餐的同学就餐,所以这两间教室内的桌、椅和其他班级的不同,都是四方黑色的小矮桌,桌的四边各放一把黑色的小木椅。小桌在教室内均是斜着摆放,这样就不影响每桌的4位同学看黑板和听老师授课。每当暑期开学后的前一、两天,这些小方桌则在教室内围成一长方形,摆放各年级的优秀作业本、手工作品,供新老同学、家长参阅。家长们很珍惜学校的每次邀请,都非常仔细、认真地观看,并纷纷点头认可,有时也和在场的老师交谈几句。这个小院的西南角是伙房,厨灶用具也是很简陋的,粗米饭,有个炒菜、有个汤,小朋友们在一起吃饭就觉得非常高兴,什么好吃不好吃的。不吃这、不吃那,剩下的全倒了,那是当时没有的事儿。

    享堂四合院北面是一个东西方向较长、南北方向较短的长方形黄土地操场,操场北侧的边沿是一排参天笔直的白杨树,靠中间的两颗树间横钉了几条旧木板,就是我们玩滑梯的梯子。紧挨着的西边两颗树间各钉了一条高低不同的旧木条,这就是我们做引体向上用的单杠。这排杨树的北边是一片不计其数、大小不一、不同的坟头儿的坟地,这便是我们课间和课后玩耍的好去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