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 之一----马福兴(清华附小1960届乙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2015年是清华附小100周年校庆。为庆祝母校百年校庆,失联半个世纪的校友、发小又聚到了一起。微信使联系更便捷。前几天祖杭在微信群里发来一张照片,考考大家照片上的人能认出几位。这显然是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照片。从照片上8位女士的发髻上,分明感到了时代的印迹。照片中的女教师们个个都是那样年轻,那样优雅,使人感到亲切。我第一眼就认出了第二排左边第一位,是我的班主任大彭老师。50多年没见面了,她在我的印象里依旧是那样年轻、美丽、和蔼可亲。而这些人恰恰都是我上清华附小时的老师们,非常珍贵。我喜欢我的小学,更喜爱我的老师。

    我和家人原来都在上海,因当地入学的孩子多,小学分白班和夜班。当时国家的教育水平还处于扫盲阶段,有的小学老师甚至只有初小水平,到了我该上学的那年,母亲很为我入学的事担忧。

    就在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母亲工作单位附近有一大片棚户区,那里居住的都是些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一天楼下棚户突然失火,那天我正好在楼 上亲眼看到大片草房被火吞噬的场景。当时我极度的恐慌,隔着钢窗好像自己的脸也将被烤焦。由于棚户区房子过密,消防车根本进不去。消防队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势蔓延。人们从烈火中逃命的场面深深地刻进我的脑海。

    这事也促成母亲决定送我到北京去上学。我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知道母亲一人工作养活我们姐弟3个很艰难,我什么话也没说。母亲托一位亲戚顺便把我带到北京,我就离开自己家到清华大学舅母家去了。

    离别母亲我没有流泪。那个年代火车是蒸汽机头,不像现在的高铁、动车几个小时就到北京,火车过长江是借助轮船摆渡过去,旅途的漫长可想而知。因在天津有事要办,我们住下了。当就只留下我一人在旅店时,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心中的委屈和对母亲的留恋,一下子全都迸发出来,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到了北京没等太久,舅母就在清华附小给我报了名。9月1日开学前,彭老师到我家进行家访。她穿着一身浅蓝色布旗袍,发髻和照片上一样。她是那样美丽、优雅,说话语调是那样和蔼可亲。8月是北京最热的季节,她要在开学前到每个学生家进行家访。望着彭老师离去的背影,瘦弱的身材和我母亲相仿,母亲也时常穿着这样的旗袍,她要是妈妈多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