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小往事回忆----宋楚强(清华附小1955届甲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1948年秋,我随母亲从老家上海崇明来到清华大学与父亲团聚,同时转学到成志小学一年级读书。

  成志小学初设在二校门西边一幢L形的灰色平房内,不久就迁到普吉院西面的新校址,更名为清华附小。当时的学校只有几排平房,南面的小操场有转伞、双杠等运动器械,北面的大操场是足球场,旁边有单杠、双杠、攀登架等,还有跳高和跳远用的沙坑。

  教室坐北朝南,采光很好,但那时没有暖气,冬天教室里很冷。一开始是在教室前边靠北墙处安放一个大煤炉,烟筒沿着北墙一直延伸到教室的后面,再从北墙穿出。这种取暖方式很不卫生,搞得教室里到处是灰尘。天气特别冷时,教室里的温度根本上不来。后来学校把煤炉改成了火墙,卫生状况和教室温度都有少许改善。好在孩子们年龄小,适应能力强,但却辛苦了老师。

  我们的老师对我们既像严父般地严格要求我们,又像慈母般地对我们循循善诱。印象深刻的有:班主任彭光玺老师、美术课吴承露老师、音乐课生力老师和体育课关培超老师。60多年过去了,他们年轻的面孔、和蔼的笑容、严厉的表情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吴老师是画家,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在关老师还没有来到清华附小任教之前,吴老师还曾带过我们一段时间的体育课。有一件事,吴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堂冬天的体育课,天气非常寒冷。同学们唧唧索索、缩头踹手地来到操场。看着我们这幅样子,吴老师严肃地教导我们,要挺起胸膛,才能抵御寒冷。他挺着胸脯,昂着头,精神抖擞地站在我们面前,大声喝道 “冷怕横!”在吴老师的感召下,大家都挺了胸,开始做准备活动。就这样,经过一会儿的运动,我们就不觉得冷了。吴老师的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也实践了一辈子。至今,一遇到寒冷,我就会自然地挺起胸膛,精神抖擞地面对寒冷。

  在上海崇明时,上小学对入学年龄没有什么限制。我4岁就去上小学了,其实就是把小学当做了幼稚园,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玩玩而已。来到北京后,重上一年级时我还不到5岁。不久,清华大学在乙所成立了幼稚园,我又成为首批小朋友回到了幼稚园。我再次上小学时已是1949年,那时我还不到6岁。

  在学校时,我们最爱玩的游戏是转伞,课间时往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玩上。现在的小朋友不用说玩,可能连见都没见过。转伞在教室前面大约30米处,一根5米多高(那时人小个矮,没有长度概念,估计不准,大概有房顶高吧),旗杆粗细的钢管垂直立地上,顶部装有可转动的“伞头”,上面固定着几根手腕粗的麻绳,绳的下端弯成一个绳套,绳垂下时略高于地面。一组小朋友转若干圈后下来,换另一组小朋友上来。玩的时候,每人把左大腿伸入绳套,套在大腿根处,逆时针方向站好,尽量向外站。一声令下,大家一起逆时针转圈跑,越跑速度越快,随着转起来产生的离心力,人也越向外抻展,跑到一定程度,大家一起猛地向外一蹬,人就会飞起来,待脚落到地上再继续跑,然后继续飞。就这样,人坐在绳套上,双腿翘起,屁股时起时落,就像飞机俯冲一样,直到转够了圈数,就不再跑了,换上另一组同学继续玩。

  在那个年代,孩子上学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家长们也并未把上小学当成人生的起跑线。学生们的学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家长也不怎么管孩子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时间玩耍,有充分的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男孩子喜欢玩打仗的游戏,我们自己动手,用木板做手枪。我们用锯先把木板锯成手枪的形状,然后再用锉刀锉光滑,扳机处的孔没有钻就用烧红的铁筷子在木板上反复烫,烫出小洞后再用锉刀扩成型。冬天看别的小朋友玩冰车,我们也自己做。先用木条拼成一块30×40厘米见方的板子,再在板子的下面钉上两条截面方形的木棍,木棍上镶上粗铁丝,这样,冰车就做成了。再配上两根铁钎助滑,就可以到荷花池去玩了。那个年代,没有多少可买的玩具,也没钱买玩具,我们就这样开心地玩儿着,度过了愉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