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的同学 之二----李建纯(清华附小1968届三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著名电影导演陈国星,也是我们这届的小学同学,中学文艺宣传队的队友,学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我们是搭档,他演洪常青,我演吴清华。陈国星高中毕业后在延庆县插队,放过羊,当过兽医,返城后做过火车司炉、副司机等艰苦工作。

  谁曾想当年看似老实内向的他,凭着对文艺的酷爱和执着的追求,求师学艺,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二年级时对导演专业产生兴趣,后开始自学导演课程,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自学了许多导演技巧与理论。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作场记、助理、副导演,最后终于如愿作了导演。

  他从导演《孔繁森》到《横空出世》,代表了中国主旋律电影从伦理化到国族化的策略性转换过程。在1990年代中国众多的主旋律电影中,陈国星几乎是唯一一位既频繁获得政府机构颁发的各种奖励,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的导演。

  陈国星还导演了《大工匠》《风起云涌》《空房子》《危情雪夜》《聊聊》《黑眼睛》《一家两制》《爱情傻瓜》《编外丈夫》《离婚大战》《临时爸爸》《情惑》……等30多部影视作品。最近导演的影片《邓小平在黄山》也即将面世。他导演的影片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重奖项,电影艺术事业就是他一生的追求。

  我们还聊到许多熟知的同班、同届同学:杨兆雄、王如俊、杨嘉实等等。“文革”后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多年自学知识的积累,一举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读本科、硕士、博士,并有机会远渡重洋在海外学习工作。他们事业发展顺利,成就辉煌,但不忘祖国建设的需要,每年总要回国几次,与国内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和交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办讲座、学术活动等。

  我们的同学在国内大展宏图的也大有人在。方志伟,小学转学到清华附小,虽然我们小学同学时间不长,但中学我们同班同学了5年半。他的母亲就是清华附小资深教师沈玉凤老师。方志伟插队回城之后,1975年就开始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大学毕业后在北大医院骨科工作过,之后考研读研,远渡海外读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在医学界成为一名优秀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专家,曾出任天津肿瘤医院骨科主任,2007年到北京肿瘤医院出任骨科主任。

  像方志伟一样发展成才的,我们同学当中还有宋鸿鹏(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哲伟(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等等。

  离别几十年,小学同学难得见一次面,我们谈论的自然都是那时的老师、同学。一起回忆教过我们的老师,包括:谢令德、段秀华、张还、张继彬、凌仪真、赵恩宪、毕可纫、李文英、大关(关培超)、小关(关永长)、小刘(刘维孝);校长安孟林、顾蔚云等。惋惜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突然而至,当年我们这一届没有留下任何师生的合影和班级毕业照。

  50年前的小学同学,如今都已年近花甲,我们当中有步入精英行列的企业家、科学家、数学家、各行业专家、学者;有投身文艺影视界的导演、艺术家、公众人物;更多的是我们这些平凡的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无论我们的事业成就大小,我们的人生轨迹,永远离不开童年这个起点,清华附小这段经历是我们缺失不了的成长历程。当年清华附小这座花园里培育出来的幼苗,今天已花开全球、桃李满天下。我们怎能忘记,默默耕耘的园丁,我们的启蒙老师,我们的成绩也有你们的一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永远记着亲爱的母校、难忘的恩师、思念的同窗。正因为有了这个原点,我们才盼望着常相聚,常交往,让情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