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清华附小学习生活杂忆----钟虎(清华附小1960届乙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我是1954年进入清华附小的。

  记得入学前有个简单的入学考试,问问考生的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然后考数数。考我的老师在一个教珠算用的毛算盘上拨了7个珠子,问我是几个。其实是可以用手一个个数的,但我紧张极了,就把手背在身后默数,然后答:“是7个。”没想到老师表扬了我,说“很好”。这个表扬让我记了一辈子,那是我迈进小学得到的第一份礼物!我从此爱上了培育我成长、打下我人生奠基石的母校——清华附小。

  入学后我被分配在一年级乙班,班主任是彭光玉老师,算术、语文都是彭老师教,她一直把我们教到四年级结束。我上课爱随便说话,不认真听讲,由此总是挨老师批评,有时还被叫到大办公室去受训,因而在我的印象中彭老师是很严厉的。但是等我们长大成人,自己也为人父母、为人师表时,才体会到这严厉背后是深深的关爱。上课认真听讲,不能随便说话,是对我们遵守课堂纪律、尊重老师和同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亦是我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的最初教育。

  彭老师要求我们对待学习要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写字必须工整,不能让人看不明白你写的是什么,做算术题一定要验算,以确保答案正确。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使我后来在工作中很少犯由于粗心大意导致的“低级错误”,真是受益终生。我们上一年级时,语文还是用的拼音字母。那时还没有进行汉字改革,课文中全是繁体字,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真是难记又难写。彭老师就用很形象的讲解帮助我们记字。记得在教“聽”(听)字时,因为笔画多很难记,彭老师就编了一句顺口溜:“一个人,本姓王,耳朵长。14岁,一心学习来听讲”就这样,大家很快记住了这个复杂的字。

  每星期一早上,彭老师都要仔细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每个人把双手放在桌子上,彭老师挨个过目,看看指甲长不长,叮嘱我们头发长了要理,衣领脏了要洗净,同时还要查看每个人是否带了手绢和喝水的杯子。那时虽没有统一的校服,但是讲卫生是常抓不懈的事。每个星期一对我们这些总爱摸爬滚打的男生来说都是“黑色星期一”,我就因为个人卫生不合格挨过几次批评。

  平时,学校还常常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爱国卫生”,每个班管一片儿,我们班负责过工字厅门前的卫生。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我们就走到他跟前,先敬个队礼,然后递给他一张纸,请他自己把吐的痰擦干净,吐痰的人还都照办了。那时的社会风气及人与人间的关系还真是那么简单,只要你有理,大人、小孩都会服从劝说,社会有比较统一的是非标准。我们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社会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算得上是今天“志愿者”的先行了。

  学校一直提倡勤工俭学。我在1957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大队辅导员给我们讲了在‘红领巾月’中,大家共做了好事6102件,拾了废铁3173斤,共卖钱137元。还拾柴1000多斤,得钱20多元(那时的1元钱,起码顶现在的10元还不止),为学校创造了财富。”那时,同学们对于义务劳动都很积极,劳动成果往往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大家互相“攀比”,为的是争取集体荣誉。我们还开展过开荒地、拾粪、种蓖麻的活动。大家从蓖麻刚出幼芽就几乎天天去查看,呵护有加,把丰收的蓖麻捐献给国家时,每个同学心里都有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为国家做了贡献。今天想来我们在孩童时代那种爱国家、爱劳动的思想和行动是多么单纯可爱!

  学校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也很值得一说。小学三年级后,班里就有班干部和少先队干部两套人马了。学习好、有威信、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才能担任班队干部,而且是大家选举产生的,不是老师指定的,那是我们民主选举的最初启蒙。一个班里,一般有6个组,每个组有一个小组长,负责每天收作业、打扫卫生等事情。班里的统一活动由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分别负责组织,班长是大总管。少先队的小队长、中队长则负责少先队的活动。

  小学五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位人高马大的男老师当班主任,他就是爱打篮球、爱写诗的马兆芳老师。语文、算术也都由马老师一人教。那时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很多想法,比较难管了。马老师管学生更严厉,谁在课堂上不听讲,马老师就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惩罚,但这也没能断绝同学中不守纪律的现象,我就经常被叫到黑板前罚站。可是马老师并没有因此将我们这几个淘气的学生打入另册,五六年级时我还是班干部呢。

  升入五年级后,我们又增加了值周生制度。轮到值周的那一周,值周生课间要到低年级去检查,看看小同学玩滑梯时是否安全,是否有乱丢纸屑和打架、骂人等现象。值周生要把记录的情况向低年级老师做汇报。记得值周生还带个红袖箍,很神气。对于公益活动,绝大多数同学都很积极。比如每天下午放学后,教室的清洁卫生都是同学们自己打扫,一组一天,尽管扫得尘土飞扬,可人人奋勇争先。然后,大家把桌子摆齐,再用湿抹布把落了灰的桌椅擦干净,最后小组长还要认真检查一遍才放大家回家。最难忘的是冬天轮到我们打扫校园,天黑黑的就要早起到校,一开始冻得手脚发麻,干一阵活后又是满头大汗,往往是地扫完了,天才麻麻亮。参加劳动很少有同学迟到和缺席,大家都以劳动为荣。

  1958年前后,全国掀起的“大跃进”高潮和“全民大炼钢铁”热潮,还有全北京组织的“轰麻雀”活动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停课“大炼钢铁”对刚上五年级的我印象尤深。清华大学派来的师傅指导我们从好远的地方搬来耐火砖,建起了土高炉。为了炼钢的原料大伙儿到处去拾废铁,一些同学把家里的炒菜铁锅都拿来砸碎了当炼钢原料。炼钢炉24小时不能熄火,同学们分成三班轮流当“炉前工”,我两个晚上都没回家,看着土高炉四溅的火花,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会炼钢啦!最后学校把炼出的“钢”拿到清华大学去鉴定,竟是一堆废铁!凡事都有两面性,通过大练钢铁,通过制造超声波发生器,我们还是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吃苦精神,算是“歪打正着”吧。

  尽管条件很有限,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有音、体、美及科技、手工等各类课外小组供大家选择。每个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报一个或两个小组参加活动。我曾报过舰模小组、气象小组及天文小组,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结交了很多新朋友。那时的课外小组活动除辅导老师讲一些相关知识外,主要是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我们自己做舰模,才知道舰船要有龙骨支撑,外包的木头或铁皮要有一定的弧度以减少水的阻力。在气象小组里,每位同学都要轮流去查看百叶箱里的仪表并做认真的记录,根据记录再加上气象谚语,我们要对天气做出预报并检测预报的准确度,这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下乡插队后,我还经常用到当时学的知识预测天气。课外小组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生活,更主要是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的爱好和对一切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这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基石。

  清华附小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也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从三年级起,我就参加了田径队,每周有几次放学后必须参加的集中训练。四、五年级时我还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组织的跳高队,训练就更系统和科学了。五六年级的暑假,附小又鼓励我们参加北京体育学院组织的游泳队,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50米标准比赛池中,由体院的老师带着我们进行训练,我们的游泳成绩提高很快。后来下乡插队时我能轻松地横渡松花江都是在小学时打下的基础。小孩子的精力好像永远使不完,五年级的班主任马兆芳老师爱打篮球,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一放学就去篮球场打篮球。因为常在一起打球,梁国英、陈小悦、高北刚、吴昕和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们还“结拜”为五兄弟,常常和其他年级的同学约比赛。课外时间和假期,我们夏天游泳,冬天滑冰,参加各种课外运动小组及体育训练小组,时间总是排的满满的。体育运动不仅使我们强健了身体,而且坚强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由于老师们的精心培育和训练,到我们五六年级时,学校体育运动的水平大大提高,在海淀区小学生运动会上一举超过了雄霸小学体坛多年的“八一”小学,取得了比赛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如今尽管我们已步入老年,但仍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乐于参加健身活动,力求保持身心健康。小学时培养的体育运动爱好让我们终身受益。那个时代的小学生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但我们有充裕的课余时间,有丰富生动的课外活动内容,我们享受了童年时代的快乐。

  每次回校参加附小百年华诞的筹备会议,看到身穿紫色校服的小学弟、小学妹们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神态时,我的耳边常常回荡起庄严的少先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在学校时的情景,心中充满感慨和感动。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从记忆深处打捞出的记忆碎片是不能忘却的记忆,这些记忆组成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清华附小给予我的最珍贵的财富 !

  感谢清华附小!感谢培育我们成长的老师!感谢和我一起成长并给我很多帮助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