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清华附小历史 之二----张克群(清华附小1954届乙班毕业生)

| | 分类: 往事回首


  再说说“成志学校”:

  成志学校因在清华园内,主要服务对象是住在校内的教职工。说白了,基本就是教授子弟。

  1915年秋,当时的庶务长李仲华(即李广诚,仲华是他的字)、汪铁英二人首创教职工子弟学校——成志学校,此举得到前庶务长唐孟伦的大力支持。因为没有现成的校舍,暂时栖身在汪铁英家,李仲华亲任校长。清华每月补助学校60大洋,其他由学生家长交学费。后来汪铁英调离,小学不得不搬家。在屡屡搬家之后,家长不胜其烦,清华最后决定建一所专门的建筑给这些孩子们(“择定校长住宅之东南隅为校址,鸠工数月”),并定名为“成志学校”。学校分小学部和幼儿园部,后来又建了初中部。浦江清的女儿浦汉明回忆道,大约是在解放前夕,她曾经参加过成志学校初中部的话剧队。可见那会儿是有初中部的。

  因为要容纳的级别太多,房子和生源却不是很多,1930年代小学只有二三十人,于是形成了合班上课法: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五六年级是独立上课的两个班。

  清华回归后,我上小学(1947年冬)就在二校门西面那个成志小学。学校有教室,没操场。体育课是怎么上的,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唯一记得的是小小的空场南有棵大树,在一根大树杈上绑着一条有我小胳膊粗的绳子,那是练习用的爬绳。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我是全班年纪最小的,爬绳老是爬不上去。这条绳子缠绕在我梦里多年,梦的结尾总是沿着绳子爬到了树上。

  翻过北面的一座小山便是幼儿园。其实,山里还有一条小路,曲曲弯弯,但不必爬山,也可以到达北面。我弟弟就曾经在山北的幼儿园上了几年。那时我的任务是下午放学后去接他。我在成志小学上学,翻过小山就是幼儿园,方便得很。我至今还记得他们毕业演出时唱的歌:“春天是开花的日子,秋天是结果的日子。果子结得好,大家真快乐。百花仙子摆下了宴席请大家来作客。”

  但“成志学校”前面是大路,后面是山,基本没有发展余地。于是在1952年的10月,成志学校搬到了清华园最南面的成府小学旧址去。这个时间点我问了好多人都不记得。偶然间小学同学程允恬说,她是1952年10月从南京转学来清华的。刚到成志学校没几天,就赶上搬家,每个孩子搬自己的椅子。这趟负重长途跋涉让她记住了迁校的日子。